叮咚教程

当前位置: 乐器圈 > 叮咚教程 > [叮咚教程] 叮咚

[叮咚教程] 叮咚

时间:2015-04-27  2015-04-27  叮咚教程  手机阅读

  叮咚,是黎族特有的敲击体鸣乐器,以乐器的发声命名。在黎族群众中,不论男女老少都爱打叮咚,并把它看作自己心爱的乐器,还编了许多叮咚民歌,每逢过年过节或集会庆祝,就一边演奏、一边歌唱。有一首叮咚歌这样唱道:“山栏稻米软又香,过去全被地主尝,贫农深夜守山栏,打起叮咚把野猪赶。今天黎族得解放,山栏稻米人人尝,叮咚越打越响亮,声声感谢共产党。”直到今天,每逢中秋佳节,在海南岛五指山区,黎家仍在明月之下,用叮咚演奏歌曲,欢庆丰收。叮咚可以独奏、合奏或为歌舞伴奏,乐曲有《叮咚舞曲》等。

  叮咚

  “叮咚”是用两根长约两米的碗口般粗的木头上下次悬吊而成。演奏时,手特两根追棒子在这两根粗大木头的不同部位上敲打,便会了发出音调不同的撞击声响。听之,觉得其音雄浑粗犷,深沉悠扬,凡是有黎家人居住和种植作物的地方,都会迥荡着这种原始而有节奏的“叮咚”声。在表演艺术的舞台上,中国的艺术家更是以精湛的一演,创造了世界音乐一绝——在原木上敲击出了动人的乐谱。人们似乎不太情愿以任何高雅、华丽的文字词语给这种古老而新奇的民族器乐命名,只好用其在敲击之下所产生的声响形象来给它拟音命名——叮咚。
    
    在海南岛的黎母岭和五指山下,在昌江和万泉河畔,居住着勤劳勇敢的黎族人民。黎族的文化艺术虽然没有本民族的文字记载,但流传在民间的口头文学颇为丰富,尤其是传统故事和歌谣更占有主要地位,音乐舞蹈也都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黎族人民喜歌善舞,不仅逢年过节、集会喜庆要唱歌,就是平时劳动生产也要唱歌。黎家青年男女更是歌唱的能手。打叮咚是黎族人民喜闻乐见的娱乐形式。它的特点是简便易学,人人能打。叮咚的声音清脆嘹亮、雄浑粗犷、淳朴动听,给人以心旷神怡之感。它在农业生产上,还曾起过驱赶鸟兽、保护农作物的重要作用。
    
    乐器历史
    
    叮咚是黎族古老的民间乐器,打叮咚在海南流传已久,它记录了黎族人民刀耕火种的年代。那时,黎家拿起勾刀,到山上砍除荆棘和荒林,清出一小片一小片的土地,来种植玉米和山栏米(是当地一种良种稻米)。可是,山里森林密布、野兽成群,黎族人民辛辛苦苦种上的庄稼,经常被野兽破坏,特别是当山栏米成熟时节,大群的野猪便来偷食,往往一夜工夫就把成片的山栏稻谷啃个精光,使即将收获的稻田变成荒地。聪颖的黎家人,为保卫自己的劳动果实,便在山中搭起茅草棚看护庄稼,还砍下两根五尺多长的枯木棒吊在棚前,用两根短木棍敲打来恫吓野兽。这就是叮咚的由来。打叮咚的原始形式,是将木棒吊在田间的树枝上,并用一根绳子系着两根劈开的竹子绑在离叮咚较远的地方,在打叮咚时中间穿插着打竹子,一拉绳索两根竹子便发出响亮的“拍拍”声,借着山谷的回音,就可将较远处的鸟兽吓跑。叮咚对猴子最有效,人声吆喝对它无济于事,只要叮咚一响,猴子准会立即溜走。黎族人民还有这样的习惯,往往在打叮咚之前和敲完一段之后,总要说上几句话来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感。长期以来,黎家人通过敲击木棒的不同部位,发现能打击出不同的音调,为解除夜间山谷中的寂寞,逐渐创造了各种各样的节奏,敲打起来,叮咚之声非常动听。久而久之,叮咚便成了独具黎族风采的乐器,打叮咚便成了黎家日常的一种娱乐形式。1956年4月,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现海南省)歌舞团下乡和黎胞联欢时,发现了这种演奏形式,经过整理、提炼,取消了竹子,突出了音乐部分,便成了今天人们在舞台上所见到的打叮咚。

   

「叮咚」相关文章

1. [叮咚名曲] 泉水叮咚响广场舞-广场舞泉水叮咚 铜鼓带溪广场舞

2. [叮咚名曲] 泉水叮咚响(电影 泉水叮咚)

3. [叮咚名曲] 泉水叮咚响广场舞-广场舞泉水叮咚

4. [行业动态] 吉林省第一部原创幼儿音乐剧《欢乐叮咚谷》上演

5. [叮咚教程] 叮咚

6. [二胡谱] 二胡曲谱:小海螺《泉水叮咚》插曲

7. [二胡谱] 泉水叮咚响.放风筝

8. [二胡谱] 泉水叮咚响

9. [古筝谱] 泉水叮咚

10. [古筝谱] 泉水叮咚

本文来源:https://www.yueqiquan.com/a12011.html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没有了

「叮咚」相关内容

「叮咚」相关专题

其它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