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杂谈

当前位置: 乐器圈 > 音乐杂谈 > [音乐杂谈] 中国近代音乐三:学堂乐歌的作者———沈心工、李叔同

[音乐杂谈] 中国近代音乐三:学堂乐歌的作者———沈心工、李叔同

时间:2015-04-20  2015-04-20  音乐杂谈  手机阅读
第三节 学堂乐歌的作者———沈心工、李叔同

  “学堂乐歌”的作品绝大多数是“填词”之作,曲调主要来自日本和欧美。我国学校教育最早的“乐歌课”多是日本教师任教,传播乐歌的“简谱法”也来自日本,早期的歌集也在日本排版、印刷。在这一时期出现的学堂乐歌中,也有用中国传统曲调进行填词或学堂乐歌作者们自己进行创作的作品,在当时的学校里曾出现了一批创作、填词和教唱乐歌的启蒙音乐教育家。这些音乐教育家会同新学界的人士经过对“学堂乐歌”的创作、编配和推广等工作,使我国学校音乐教育开始创建并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并在社会上产生了广泛影响。

  在“学堂乐歌”的发展过程中,最有贡献和影响的是沈心工、李淑同等音乐家。此外,象曾志忞、李华萱等也是这一时期具有代表性的启蒙音乐家。

  1 沈心工

  沈心工(1870——1947),原名沈庆鸿,字叔逵,笔名心工,上海市人,我国近代学堂乐歌作者,著名的启蒙音乐教育家。幼年在家塾受教,1890年底中秀才。1895年执教于上海约翰书院。1897年考入上海南洋公学师范学堂,1901年始在南洋公学附属小学从教。1902年4月东渡日本,进东京弘文学院学习,同年12月在东京留学生中组织了“音乐讲习会”,研究乐歌创作。1903年回国任教于原校,创设“乐歌课”,开我国学校音乐教育之先河。1911年任该校校长,1922年兼任大学训育主任,同时还被聘到务本女塾、南洋中学、龙门师范等校教授乐歌。1947年9月5日病逝于上海。

  图例60 沈心工画像

  沈心工是我国近代普通学校音乐教育初创时期最早的音乐教师,同时也是我国学校唱歌教材的最早编写者,作品多数采用外国流行的歌曲曲调,少数采用我国传统民歌填词或自己进行创作。从1902年在日本游学创作了《体操——兵操》起到1947年逝世,共作有乐歌约180首。从1904年起,他先后编辑出版了《学校唱歌集》(3集)、《 重编学校唱歌集》(6集,1911年)和《民国唱歌集》(4集,1912年)。1937年又重新修订并精选了82首歌曲,汇编成《心工唱歌集》。此外,他还翻译编辑出版了《小 学唱歌教授法》一书,受到人们普遍欢迎。

  图例61 沈心工的《民国唱歌集》

  沈心工是我国最早使用白话文写作歌词的作者,他编创的乐歌作品内容题材比较广泛,虽然大部分是采用外国歌调进行填词之作,但其词曲结合较好,歌词也比较浅显易解,非常适合儿童的特点。其作品的内容可大致分以下三类:
   儿童歌曲是沈心工乐歌创作中为数最多的部分,由于他长期担任教师,对儿童的心理特点和唱歌要求有较深入的观察与了解,善于描写儿童生活中所接触到的一些事物,因此其作品很适合儿童特点,使儿童唱起来感到非常亲切。如他创作的《兵操》、《竹马》等歌曲,不仅演唱顺口,而且形<

   谱例24 《竹马》
     沈心工词

  沈心工生活在本世纪初期,中国的社会形态正处于大动荡和变革时期,“辛亥革命”的爆发对他思想震动很大,因此他在乐歌中宣传资产阶级民主主义和爱国主义思想的作品也比较突出,如《何日醒》、《革命军》、《美哉中华》等歌曲,以其饱满的热情宣传了资产阶级民主主义和爱国主义思想。

  谱例25 《革命军》
     沈心工词

  沈心工的作品虽然主要是“填词”之作,但他“注意到歌词的形象鲜明和通俗易懂”(吴钊、刘东升著《中国音乐史略》324页),同时也注意到使外来的曲调与中国的语言、音韵以及音调、节奏等方面的结合,词曲的结合也都吻合自然。所编的《学校唱歌集》在两年内就刊行了5版,可见其流传程度和影响的广泛。

  在填词创作的同时,沈心工还自己进行了一些歌曲创作。如:《革命必先革人心》、《军人的枪弹》、《采莲曲》、《黄河》等。其中的《黄河》,以中华民族形象的象征——“黄河”为题材,进行曲的曲调雄壮、豪迈,给人以战胜敌人之后凯旋而归之感,表现了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热情。沈心工的学生,我国现代著名作曲家黄自在《心工唱歌集》(即《学校唱歌集》)序中评价说:

  “这个调子非常的雄壮慷慨,恰切歌词的精神。国人自制学校歌曲有此气魄,实不多见”。

  谱例26 《黄河》
     沈心工词曲

  沈心工所编创的学堂乐歌在本世纪初几乎传遍了全中国,我国著名的画家、音乐家丰子恺在《回忆儿时的唱歌》一文中说,在1910年至1913年,他在“故乡浙江石门湾办的小学堂里所唱的歌,大都是沈心工编的《学校唱歌集》里的歌曲。”“……我们最初正式学习唱歌,滋味特别新鲜,所唱的歌曲也特别不容易忘记。直到50年后的今天,我还能背诵好几首可爱的歌曲。”

  2 李叔同

  李叔同(1880——1942)原名文涛,又名岸,字惜霜,号叔同。祖籍浙江平湖,出生于天津的一个进士、盐商家庭。我国近代的音乐、美术教育家,早期话剧(新剧)活动家。

  李叔同在少年时就擅长吟诗作画,写字刻印。1901年就学于上海南洋公学。1905年至1910年间,在日本东京上野美术专门学校学习西洋绘画和音乐。曾同曾孝谷等人在日本创办我国最早的话剧团体“春柳社”,并以“息霜”为名在那里参加了《茶花女》、《黑奴吁天录》等话剧演出,是我国早期话剧运动的倡导者。 1906年曾编辑《音乐小杂志》(今仅见1906年9月《醒狮》杂志第4期刊登的出版消息及第1期目录)。

  图例62 李叔同画像

  1910年归国后任教于天津、上海,曾任过《太平洋报》文艺编辑,是最早向中国人民介绍贝多芬的音乐家。1913年任浙江第一师范(后兼任南京高等师范)音乐、美术教员。他填词的歌曲在社会上和学校中流行一时。1918年,他在杭州虎跑寺出家为僧,法名“演音”,号“弘一”,成为我国佛教界的一位资深的大法师。1942年病逝于福建泉州开元寺。

  李叔同的乐歌,多选用西洋和日本的曲调,少数是自己作曲。他的创作可分为早期和后期两个阶段。他在早期作品中表现了他的爱国主义热情和对祖国存亡的忧虑。如他在1905年所写的《祖国歌》就是一例。这首歌曲在“泸学会”的刊物上发表后,立刻不胫而走,当时全国各地的学校都把这首歌当作教材学唱。这首歌之所以能够引起社会的强烈反响,其原因除了歌词以外,更主要的是由于采用了我国人民熟悉的民间曲调《老六板》(也叫《老八板》)填词而成。在当时用外国曲调填词十分盛行的情况下,这样大胆地采用民族民间曲调进行填词作法是十分可贵,也具有现实意义。

  谱例27 《祖国歌》
     李叔同词

  李叔同的大部分作品是以描写自然景物为主要内容的抒情歌曲,这些歌曲文词秀丽、富于韵味,在当时是一位很有修养和造诣的艺术家。他同时也是最早选用合唱歌曲填配乐歌的音乐家,他所选配的《春景》、《送别》、《西湖》等受到当时知识青年的喜爱和欢迎。

  除填词外,他还进行了不少创作的尝试,现存有《春游》、《早秋》和《隋堤柳》片断等。其中以《春游》一曲较为突出。

  谱例28 《春游》
     李叔同词曲

  李淑同的学堂乐歌在词曲的配合和意境的创造包括在钢琴伴奏的写作方面超过了同时代其它学堂乐歌,具有较高专业水平,对我国后来专业音乐创作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如果说,沈心工的学堂乐歌作品在思想性和通俗性方面走在当时乐歌写作者们的前头,那么李叔同的学堂乐歌在艺术性方面则在当时乐歌写作者中是最有成就的。

「中国近代音乐三:学堂乐歌的作者———沈心工、李叔同」相关文章

1. [音乐杂谈] 中国近代音乐三:学堂乐歌的作者———沈心工、李叔同

2. [音乐杂谈] 近代音乐二:学堂乐歌学堂乐歌

3. [音乐杂谈] 中国近代音乐二:西洋音乐的传入和学堂乐歌的兴起

4. [音乐杂谈] 我国近现代新音乐文化的先驱——沈心工

5. [音乐杂谈] 近代音乐三:弹词与大鼓弹词

6. [音乐杂谈] 中国近古音乐三:乐器与器乐

7. [音乐杂谈] 中国近代音乐四:京剧的发展

8. [音乐杂谈] 中国近代音乐一:概述

9. [音乐杂谈] 中国现代音乐三:声乐创作

10. [音乐杂谈] 中国当代音乐三:声乐创作

本文来源:https://www.yueqiquan.com/a6979.html

「中国近代音乐三:学堂乐歌的作者———沈心工、李叔同」相关内容

「中国近代音乐三:学堂乐歌的作者———沈心工、李叔同」相关专题

其它栏目

也许您还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