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杂谈

当前位置: 乐器圈 > 音乐杂谈 > [音乐杂谈] 生存环境之差异对土家族民间音乐留存的影响

[音乐杂谈] 生存环境之差异对土家族民间音乐留存的影响

时间:2015-04-20  2015-04-20  音乐杂谈  手机阅读

  前    言

  

      笔者分别于2003年8月22日—26日和2004年2月23日—28日,对张家界及保靖县的土家族民间音乐进行采风。在采风过程中,笔者发现张家界的土家族民间音乐由于当地旅游业的影响,其功用、传承与传播方式等已发生了巨大的转变,与其传统的定义有了很大的不同;而在保靖县,由于农业在当地经济之根本地位的维持,土家族民间音乐的传统得以留存至今。

      针对以上现象,本文试图通过土家族民间音乐在保靖县与张家界两个地区的不同现状之比较,探究生存环境对民间音乐留存的影响,并讨论“非原生态”民间音乐对音乐学研究的意义。

  

                         一、两地土家族民间音乐现状

  

    传统的土家族民间音乐种类繁多,主要包括山歌、劳动号子、打镏子、摆手舞、咚咚喹、哭嫁歌、跳丧、薅草锣鼓、汉戏、毛古斯舞、梯玛神歌等等。这些土家族民间音乐在两地的留存情况各有不同。

      保靖县今天主要流行的土家族民间音乐主要有山歌、打镏子、摆手舞、汉戏、哭嫁歌、跳丧、薅草锣鼓等。

      当地山歌分为“沿河腔”和“坡头腔”,皆属于四句歌。沿河腔往往在唱正词之前有开唱托腔,而坡头腔则没有。如果这两种腔被用于盘歌[1]则往往缩为两句。笔者在采风中了解到,当地的调年会上,山歌对唱仍是很受欢迎的节目。无论是来自县城还是来自山里,无论是年老的还是年轻的,大家都争相对歌,那些不大会唱的群众也围着台子看热闹,碰到对得好的人还会拍手叫好。从歌词内容上看,除了传统山歌中的土家族历史、历史典故、道德风化、日常生活之外,实事歌(政策歌)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而新产生的山歌形式。对口支援、新修公路、普及教育、开发农副产品等等,都是政策歌的即兴题材。此次采风中所采访的两位七、八十岁高龄的老人就在没有准备的情况下,以保靖县的新面貌为内容,用“沿河腔”即兴对上了几十句,要不是嗓子吃不消,恐怕两位老人还停不下来。

      打镏子在当地的叫法是“打家伙”,调年会上也是必不可少的一项节目,且常常以打镏子比赛的形式进行。参加比赛的镏子队也不限于保靖县,邻近的花垣、龙山等县的群众都会自发地组成镏子队,到年会上来一比高下。此外,摆手舞、哭嫁等场合,更是少不了打镏子。此次采风过程中,笔者还看到,由于生活条件的改善,当地镏子队的人数也比原来最为常见的三人、四人有所扩大,最多的曾达到十几个人,场面十分热闹。

      摆手舞在当地一般被称为“调年舞”,最初是土家族在摆手堂、三月堂或调年坪进行的重要祭祀舞活动,一般择每年农历正月或三月逢单日结束。此次采风中笔者注意到,当地的摆手舞已经从先前的祭祀活动脱离出来,而纯粹是以庆祝新年为主,场地、时间上也不像以前那样有严格的规定。但是音乐、动作、舞蹈内容仍然和以前保持一致。

      哭嫁歌和跳丧分别是当地土家族婚嫁及丧礼风俗活动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属于仪式歌。由于婚嫁、丧礼的习俗在当地土家族中一直得以沿袭至今,所以哭嫁歌和跳丧也就随之一起留存下来,且在风格、功用、传承方式上基本于传统保持一致。

      薅草锣鼓在当地叫做“锣鼓哈”,是一种劳动歌曲。最初,由于土家族大多居住在偏僻的大山区,在进行农事时人们为了防止被野兽侵害,便击鼓鸣锣,驱赶野兽。后来逐渐加紧了歌唱,以鼓舞劳动。一般,保靖县的薅草锣鼓分“歌头”(唱早晨风光或唱古)、“请神”(先请歌娘歌爷,再请五方五位神灵)、“扬歌”(主题,内容广泛,可以是传说故事,也可以随编随唱)和“送神”(包括结束语,场次与请神歌呼应)四个部分。唱腔上,主要以两个音调、节奏不同的乐段构成。先是由锣鼓引出紧打慢唱的歌腔,曲调高亢由杨、节奏自由,之后节奏变为明快有力。这种劳动歌曲在当地的山里、田间还可以听到,只是在县城里不再流行。

      很可惜的是,以上介绍的哭嫁歌、跳丧以及薅草锣鼓在此次采风中没有搜集到现场录音。

      张家界现存的土家族民间音乐主要有情歌、打镏子、摆手舞、薅草锣鼓、毛古斯舞,哭嫁歌、跳丧、梯玛神歌在离旅游区中心较远的地方,或者尚未开发成旅游景点的地区仍有流传。由于当地土家族民间音乐与旅游活动紧密结合,笔者以下以各旅游景点为例进行介绍。

      黄龙洞:该景点有专门的导游人员。在导游过程中,导游除了介绍各个景点之外,都会在游览结束前唱一首至两首土家族民歌。

      金鞭溪:该旅游风景线沿途的一些茶楼、饭馆里,会为游客提供土家族歌舞点单服务。这类场所的菜单除茶水、饮料、小吃一类之外,另有专门的土家族歌舞的菜单,按照女声独唱、男生独唱、男女两人对唱、歌舞等分类列出歌名以及点唱的价格。表演者大多是居住在景区内,或者附近的本地人,而且绝大多数都是土家族人。在表演过程中,演唱者都身着土家族服装,他们常常根据季节、当日天气、游客的不同情况而即兴改动歌词内容,且大多是对游客表示欢迎、或者与游客打趣。而实际上,当游客点歌之后,接受服务者决不仅仅是点歌的人,在旁边围观的其他游客也接收到了同样的土家族歌声。所以一人点歌,众人受益。 宝峰湖:该景区也有专门的导游。在游览过程中,有一处景点安排了土家族男女集体对唱,表演者依照男女分别站在两座山头进行对歌;另外还有两处景点分别安排了男、女声独唱。表演者的演唱曲目都是土家族民歌,用汉语演唱,歌词一般没有即兴变化。在游湖过程中,导游也会为游客演唱土家族民歌,或者与其他游船上的导游以及专门的景点演唱者对歌,甚至还会鼓动游客参与其中。如此一来,游客们也算是亲身体验一番土家人的生活乐趣。与此同时,参与性、互动性的增强更是加深了景区在游客们心中的印象。

      茅岩河/猛洞河:该两个景点主要是提供漂流服务。一艘橡皮伐上有两个人撑船,一头一尾。出于两人在撑船中的配合需要,在漂流过程中,撑船的师傅都要唱撑船号子。这是景区内难得的保持传统功用的现存土家族民间音乐。

      民俗山庄:该场所免费为就餐游客表演民歌、摆手舞和打镏子等土家族歌舞。

      摆手堂:按照土家族摆手堂原样建造,主要为游客表演摆手舞、毛古斯舞和哭嫁歌等与土家族民俗紧密相连的歌舞节目。

  

      (除了以上介绍的景点之外,秀华山馆、土家风情园、张家界民俗山庄和民族艺苑等民族文化旅游项目,也是构成当地文化旅游的重要环节。)

      此外,各种介绍土家族民俗、音乐的音像制品,土家族民间乐器,又是当地文化旅游的另一种形式。

  二、生存环境对土家族民间音乐留存的影响

    保靖县与张家界同是土家族聚居地,同处于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地理位置相隔不过100多公里,两地的土家族民间音乐现状却相去甚远。

  (一)两地土家族民间音乐现状之差异

      首先是现存乐种及其功用、传播传承方式的差别:

  两地现存乐种功用之比较:

  

传统

  新旧并存

  新代替旧

  保靖

  哭嫁歌、薅草锣鼓、跳丧

  山歌、摆手舞、打镏子、汉戏

  ——

  张家界

  跳丧

  哭嫁歌、薅草锣鼓、

  梯玛神歌、撑船号子

  摆手舞、打镏子、情歌、毛古斯舞

   

  两地现存乐种传播传承方式之比较:

  

传统

  新旧并存

  新代替旧

  保靖

「生存环境之差异对土家族民间音乐留存的影响」相关文章

1. [音乐杂谈] 生存环境之差异对土家族民间音乐留存的影响

2. [笛子教程] 气温差异对竹笛频率的影响

3. [音乐杂谈] 民间乐种生存的共性与特性——论“民间乐社”与“私伙局”的文化

4. [唢呐教程] 隋萍萍----学习民间音乐对我演奏的影响

5. [唢呐教程] 隋萍萍----学习民间音乐对我演奏的影响

6. [二胡教程] 气候环境对二胡声音的影响

7. [手风琴教程] 多元化文化环境对手风琴教育的影响及对策

8. [音乐杂谈] 中国民族民间音乐瑰宝——潮州音乐

9. [音乐杂谈] 浅议我国民族民间音乐的保护发展策略

10. [音乐杂谈] 蒙古族民间音乐实地采录随笔

本文来源:https://www.yueqiquan.com/a11051.html

「生存环境之差异对土家族民间音乐留存的影响」相关内容

「生存环境之差异对土家族民间音乐留存的影响」相关专题

其它栏目

也许您还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