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理知识

当前位置: 乐器圈 > 乐理知识 > [乐理知识] 粤语流行摇滚音乐的起源与发展

[乐理知识] 粤语流行摇滚音乐的起源与发展

时间:1970-01-01  1970-01-01  乐理知识  手机阅读
粤语流行歌曲所指的就是用粤语唱出来的流行曲。以广义而言,「流行曲」是在某一段时间内,社群中大部份人也认识的歌曲。而一般所指的,则是近代的「粤语流行音乐」,指香港自1970年代起,由莲花乐队主音歌手许冠杰所带动的一股潮流,其后蓬勃发展的粤语流行歌曲;这一定义亦正符合了大部分香港人对「粤语流行歌曲」的认知范围。
     
     粤语流行曲的起源与发展
     
     早期香港的娱乐场所如酒廊、夜总会被英文歌曲及国语歌曲所主导,当时本地著名歌手较为现时香港人所熟悉的包括祖·尊尼亚‭(‬JoeJunior‭)‬与黎爱莲‭(‬IreneRyder‭)‬和泰迪罗宾‭(‬TeddyRobin‭)‬等。英文歌曲主要流行的原因是演唱这类高级娱乐场所以上流社会的洋人为主,只有少数华人较有社会地位和经济能力来负担这类高级消费。
     
     及至1960年代时,也是香港粤语电影流行的年代,不少香港电影更卖埠东南亚等地而大受欢迎,谭炳文、邓寄尘和郑君绵等当时的电影演员均曾推出唱片。当时粤语流行音乐只是粤语电影的附属品,未能独当一面成为艺人发展的事业。而且一般香港粤语片中粤剧风格的唱腔亦不易受年轻人的喜欢,被认为是陈旧和市井的,当时的大部份年轻人还是依旧偏好于英文歌曲和国语歌曲。1960年代后期,郑锦昌和陈齐颂主力迎合年轻人市场。当时郑锦昌更有「粤曲王子」之称,经典名曲包括《禅院钟声》、《唐山大兄》、《几度夕阳红》等,可是仍未令粤语流行音乐走出低下阶层音乐的形象。其他当时的主要电影演员如陈宝珠、胡枫、吕奇、萧芳芳等也有不少歌曲作品,主要是电影插曲。
     
     1970年代
     
     1971年,仙度拉‭(‬Sindokla‭)‬被邀请主唱《啼笑姻缘》,而事前她是一位从未演唱过粤语歌曲的英文歌手。此曲由顾嘉煇作曲和叶绍德填词作为一首电视剧主题曲,在优美的旋律配合文雅的歌词加上电视剧做成的流行风潮,一度成为当时的炽热音乐。
     
     港产电视剧在1970年代开始的流行,为粤语流行曲注入强大动力。电视剧的主题曲不少都能成为流行一时的经典。当中以无线电视音乐总监顾嘉煇的作曲最为人所熟悉。很多在1970年代末至1980年代由顾嘉煇作曲、黄霑填词的电视剧主题曲,至今仍被奉为粤语流行曲的经典作品。
     
     许冠杰主唱的《铁塔凌云》可以说是近代粤语流行曲的滥觞。1970年代初香港无线电视节目「双星报喜」好评如潮,主持节目的许冠文和许冠杰两兄弟因而名利双收(其弟许冠英后来也有涉足娱乐圈,人称许氏三兄弟),之后他们到世界各地旅遊,触发了在香港土生土长的许氏两兄弟思乡之情,回港后许冠文写了《铁塔凌云》的歌词,由许冠杰主唱,在新一辑的「双星报喜」内发表,结果反应空前理想而大受欢迎,带动了香港当代粤语流行曲的发展。
     
     在许冠杰的《铁塔凌云》得到好评之后,其他歌手纷纷改变唱国语歌及外语歌的路线,其中最有名的,有温拿乐队、徐小凤、罗文、甄妮、林子祥、关正杰、叶丽仪等。社会的气氛逐渐改变,人们开始不再认为唱英文歌和国语歌才是高格调的表现。
     
     作词风格上的改变
     
     起初的粤语时代曲,有两极化的填词现象:一部份像粤曲一样,用较严谨的书面语甚至文言文写作歌词,这一类歌曲至今仍为人熟悉的,有《天涯孤客》、《啼笑姻缘》与及《一水隔天涯》等等;另一类就是人们所说的「鬼马歌」,以香港地道的广州话口语填词,唱出来的歌就像一般对话一样。因为它的内容每每幽默灰谐,描写一般市民大众的经历和感受,所以给人搞笑的感觉,故有这个名称。
     
     随著粤语流行曲逐渐脱离「时代曲」的框架,新一代的填词人(如黄霑、郑国江、卢国沾等等),凭着他们的文学素养,在流行曲的歌词上,作出史无前例的改革:摒弃传统的「粤曲风格」,将歌词写得更贴近现代人的生活;同时开拓新的题材,撰写非情歌,将「粤语流行曲」的热潮推上高峰,并使「流行曲歌词」升格到艺术层次。
     
     1980年代
     
     「城市民歌」的兴起
     
     1970年代尾至1980年代初,「城市民歌」的兴起,可说是粤语流行曲发展史上的一段「小插曲」。对于大部份香港人而言,提起香港的城市民歌,可能第一个想起的人,就是区瑞强。他是香港「城市民歌界」中最有知名度和代表性的歌手之一。
     
     粤语流行曲的全盛时期
     
     1980年代不仅是粤语流行曲百花齐放的日子,亦是香港乐坛的全盛时期,中国大陆和台湾的人纵然不谙粤语,亦会听粤语流行曲,甚至跟着唱。
     
     谭咏麟、张国荣和梅艳芳雄霸整个1980年代的乐坛,是这个时代的乐坛巨星,三人不但歌艺出众,而且其形象和台风都令观众和歌迷受落,可谓声色艺俱全。其他歌手如林子祥、陈百强、锺镇涛和关正杰以至在1980年代尾至1990年代初红极一时的叶蒨文、彭羚、林忆莲、关淑怡、陈慧娴、Beyond、达明一派及草蜢都在乐坛放一异彩。
     
     1990年代
     
     「四大天王」时期
     
     1990年代,张学友、刘德华、黎明和郭富城被传媒封为四大天王,「四大天王」支配香港乐坛,并垄断四大电子传媒音乐颁奖典礼的奖项。虽然张学友凭著出众的歌艺而雄霸整个乐坛,并成为了1990年代的乐坛巨星,但乐坛已开始出现吹捧偶像而不重实力的现象。另外,虽然王菲和郑秀文在1990年代中期成为乐坛天后,但声势不及「四大天王」,香港乐坛开始变成由男歌手主导,直至2000年之后为止。
     
     「四大天王」时期至黎明和张学友先后宣布不领取乐坛奖项后逐渐没落。「四大天王」时期之后,吹捧偶像而不重实力的现象在1990年代末期愈来愈明显,加上唱片公司和电子传媒只重视市场和包装而不重视音乐创作,导致音乐界人才青黄不接。
     
     「K歌」文化
     
     K歌是1990年代中后期的香港音乐文化之一。自从香港盗版音乐充斥市面起,香港乐坛开始处于低迷,至使唱片公司收入大减。于是,唱片公司与卡拉OK集团合作,推出独家试唱歌曲,乐迷可在卡拉OK盒子观看新歌的音乐影带或试唱该歌,以图吸引卡拉OK盒子的生意,及令香港乐迷重新注意本地乐坛。唱片公司为迎合一般人的口味,一般会要求音乐人在作曲时采用较简单的音乐和重覆易记的歌词,令乐迷较易掌握该歌曲。而大部份歌曲以情歌为主并开始公式化,由于要迎合市场需要的关系,从而慢慢降低了歌曲的素质和大幅收窄了音乐人的创作空间。结果久而久之,香港乐迷开始对「K歌」生厌,不愿再浪费金钱购买本地唱片,唱片公司却又未有迎合这个市场趋势去提升歌曲质素,结果导致香港乐坛持续低迷,恶性循环下,不单无法走出香港市场,削弱了在全球华人社区的影响力,甚至连本地市场也失守,大批香港乐迷流向台湾、日韩、英美等外地音乐之上。可是,莫名其妙的是,绝大部分乐迷在卡拉OK盒子仍唱广东和国语歌,有些还唱近期的广东歌。
     
     2000年代
     
     造星运动
     
     由于音乐界人才青黄不接,唱片公司陆续出现裁员和结业潮。唱片公司为寻找赚钱途径而尝试邀请电影界受欢迎的演员成为歌手,或者物色模特儿成为歌手,令香港乐坛变得只重视市场和形象而不重视歌唱实力,大量只有外表但歌艺平庸的新人在乐坛湧现,当红人气组合Twins正是这时期出现的表表者。可是,大部分在这个时期出道的新歌手都没有什么影响力,出道不久就很快销声匿迹。
     
     粤语流行曲的衰落
     
     踏入2000年代,不少1990年代的香港歌手如王菲、郑秀文、张学友、黎明和郭富城等已渐渐淡出歌唱演出。部份转而发展电影甚或尝试舞台剧等演出。亦有部份1970年代、1980年代和1990年代初期的歌手高姿态复出,如许冠杰、徐小凤、甄妮、谭咏麟、林子祥、叶蒨文、彭羚、林忆莲、关淑怡;乐队则有Beyond20周年的重组‭(‬已再度解散‭)‬,达明一派及草蜢也有重组的活动。另一方面,音乐界亦有几位知名歌手及音乐人因各种原因逝世,包括张国荣、梅艳芳、罗文、黄霑和林振强,对香港粤语流行音乐影响甚大。
     
     随著K歌文化导致香港乐坛持续低迷,粤语流行音乐的影响,就正如黄霑在他的博士论文所言:粤语流行曲已完全失去从前的优势,未来或许只能像粤曲一样,「成为古董式的精英文化,在高级文化场所变中国曲艺来演出。」「声音会随时间湮没,除了存在人们的记忆和几张尘封的唱片里,下一代未必再有人惹起共鸣了…回归
     
  

「粤语流行摇滚音乐的起源与发展」相关文章

1. [乐理知识] 粤语流行摇滚音乐的起源与发展

2. [葫芦丝教程] 葫芦丝的起源与发展(葫芦丝发展历史)

3. [钢琴教程] 详谈世界钢琴的起源与发展

4. [贝司教程] (图文)电贝司的起源与发展

5. [葫芦丝教程] 葫芦丝的起源与发展

6. [箫教程] 箫的前世今生,追溯箫的起源与发展

7. [乐理知识] Hip-Hop美国黑人流行摇滚音乐文化起源-发展-演变(上)

8. [乐理知识] 流行摇滚音乐起源

9. [乐理知识] 摇滚音乐类型-Rap的起源和发展

10. [音乐杂谈] 香港筝乐之起源与发展

本文来源:https://www.yueqiquan.com/a1571.html

「粤语流行摇滚音乐的起源与发展」相关内容

「粤语流行摇滚音乐的起源与发展」相关专题

其它栏目

也许您还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