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教程

当前位置: 乐器圈 > 古琴教程 > [古琴教程] 琴禅见性的弘法利便(6)

[古琴教程] 琴禅见性的弘法利便(6)

时间:2015-06-02  2015-06-02  古琴教程  手机阅读
    人总是处于一定的存在之中,而最接近于人的真实就是他的精神境界,存在于境界之中,人的存在是境界式的存在,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精神境界,有什么样的精神境界就有什么样的生命状态,你的精神修造达到某一个层次或水平,你就根据你的层次或水平看世界,你看世界的水平和方式,会随你的修养的水平和层次的不同而不同,这就是说境界决定了你的存在。人的生命境界是一个永无停滞的过程。在人的心灵面前是一个多彩的世界,不断追求理想,不断打破、超越现存的界限,不断感知到、体证到更广大、更兴刻的真实,现有的真实慢慢褪色,逐渐被新的真实所替代,在这样不断超越的过程中,人创发出新的境界,实现出新的人生。禅宗与华严、天台一样,也讲本心、自心,方法归于一心,但华严、天台的“本心”基本上还是抽象的“如来藏自性清净心”,是真如实相,禅宗进行了一场佛教的“革命”,其意义就在于以具体的现实的世俗心去代替一个抽象玄奥的清净心,“这一替换使得慧能实际上把一个外在的宗教,变成一个内在的宗教,把对佛的崇拜,变成对自心的崇拜。”佛不再是外在的超越的清净涅槃,而就是自心的当下觉悟,更有甚者,佛就是自然而然的“平常心”和“日常行”,起行坐卧,喜怒哀乐无一非佛。根据琴道“轻微淡远”的境态,它是直透禅机,切入生活,似如禅者的心目中宇宙是完整的,精神与物质是一体的,所以禅者认为何处青山不道场,四时美景充满禅机,在琴人的生活中到处充满着禅意与禅境,我们每个人本来都应该生活得非常轻松愉快、潇洒自在,禅的超越,就是要在这看似无路处寻个出身处,在极端困难之处找到解决的办法,在各种矛盾中求得解脱之道,这种超越,实际上也不是一般人所能做得到的,是在实现的社会生活中进行的,证得了理想的境界,也不是要人们离开这个现实世界而另觅所谓的纯粹的清净之地,从即心即佛这一根本前提出发,理想和现实之间,彼岸和此岸之间,世间和出世间之间,并不是二元分裂的。 
  
       因此,现实的人生。是入世的人生,此岸的人生不离现实而实现理想不离世间而成就出世间,不离此岸而到彼岸的人生,是处于无明之中的,处于烦恼染污之中的,处于生死轮回中的。人生道德理想的实现,是即无明而证得智慧,不是离开无明追求纯粹的智慧;是即烦恼而得菩提,不是离开烦恼而另觅纯粹的菩提;是即生死而得涅槃,不是离生死而求涅槃。这现实主义的宗教观,在惠能的禅法中就非常系统了,众生未悟时,生活在这个世界之中;众生觉悟后,也没有离开这个世界。从迷到悟,究竟得个什么?严格地说,没有得个什么,一物也未得,禅宗中称为无得,因此,禅宗的道德理想的境界,也是无所得的境界,如果说这也是得,可以称其为无得之得。无得之得,是毕竟得。无所得的基本原理,也在于心性论。佛性,或者说道德本性,是每个人心中本来具有的,佛性在心中,不存在有与无的问题,只有隐与显的区别,人们因为烦恼的原因,没有发明自性,佛性隐而烦恼显;一旦烦恼顿消,佛性显现,可以称为觉悟,人们所觉悟所得的,是来自自家宝藏,不是从外得来的,不是从无而至有的,这种得,既不可谓之得,也可谓之得,不可谓之得,因而讲无得;也可谓之得,得无所得,因而讲无得之得。佛果克勤禅师说,“法法圆融,心心虚寂,大包无外,文彩已彰,细入无间,眼莫能观。”(《圆悟佛果禅师语录》卷八)这是在禅悟之后,达到的整个天地、古今、人我、心法、世间和出世间的融合之境。因此,道德美既可体现在人的社会关系、交往活动中,也可以体现在个人和自然界的交流之中。
  

「琴禅见性的弘法利便(6)」相关文章

1. [古琴教程] 琴禅见性的弘法利便(6)

2. [古琴教程] 琴禅见性的弘法利便(4)

3. [古琴教程] 琴禅见性的弘法利便(5)

4. [古琴教程] 琴禅见性的弘法利便(2)

5. [古琴教程] 琴禅见性的弘法利便(7)

6. [古琴教程] 琴禅见性的弘法利便(3)

7. [古琴教程] 琴禅见性的弘法利便(1)

8. [钢琴谱] 林文信 Autumn Leaves落叶(6)带指法 钢琴谱

9. [吉他名曲] 吉他教学入门(6)

10. [二胡教程] 刘长福 二胡教学视频-第二级练习一 换把练习(6)

本文来源:https://www.yueqiquan.com/a41523.html

「琴禅见性的弘法利便(6)」相关内容

「琴禅见性的弘法利便(6)」相关专题

其它栏目

也许您还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