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教程

当前位置: 乐器圈 > 古琴教程 > [古琴教程] 琴调溯源——论古琴正调调弦法

[古琴教程] 琴调溯源——论古琴正调调弦法

时间:2015-06-02  2015-06-02  古琴教程  手机阅读

          古琴是我国最古老的弹弦器之一,我们常说七弦琴音乐是中国古代音乐文化遗产的一座宝库,:但由于去古寝远,至今我们对她的认识还是相当有限的。举一个最浅近的例子来说,琴乐一直在使用的、自宋代琴书就称之为正调的调弦法,它是琴的原始调弦法吗?它是从何而来的?它和唐代以前琴书所载的弦序的矛盾该怎样解释?它为什么会成为琴的正调?它是什么时候成为琴的基本定弦法的?这些看似简单的问题,回答起来均非易事,但它却是关系到琴的音律、宫调、琴乐的思维方式与发展过程等一系列问题的深入的基础,也是笔者一直希望解决的宿愿。近时,由于古瑟调弦法研究的进展,对琴的调弦也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如果这篇小文能对以上问题有一个较合理的解释的话,就是笔者的奢望了。

          一、远古琴的定弦法

          上古琴的定弦法,最早的文献记载是汉代桓谭的《新论》,称琴“第一弦为宫,其次为商,角、徵、羽、文王、武王各加一弦,以为少宫、少商。”持此说者还有刘宋初聂崇义的《三礼图》。

          流传入日本的《琴用指法》(可能是六朝琴家陈仲儒所作),卷首开宗明义就说:“弦名:宫、商、角、徵、羽、文、武”,而有名的唐抄本梁丘明所传的《碣石调·幽兰》卷子,也是用宫、商、角、徵、羽、文、武来记弦序的,可证《新论》、《三礼图》言之有据,至少可以说,古人确曾是这样定弦的,弦序的名称就是这种调弦法的遗迹。

          关于其调弦法的论述,北宋沈括《梦溪笔谈》说得最详细:“如今之调琴,须先用管色合字定宫弦,乃以宫弦下生徵,徵弦上生商,上下相生,终于少商,凡下生者隔二弦,上生者隔一弦取之①。须注意这是讲生律的方法,不是字面上理解的上、下,而是如《吕氏春秋·音律》所述“三分所生,益之一分以上生;三分所生,去其一分以下生”的含义。具体调法是:

          一弦按九微以定四弦徽声音高,然后按二弦十徽与四弦散声应以定二弦商;按二弦九徽定五弦羽;后按三弦十徽应五弦散声以定三弦角。少宫,少商则按四弦、五弦十徽求之。这样调出的结果与桓谭《新论》、聂祟义《三礼图》所描述的完全相合。更早些的还有唐武后《乐书要录·论三分损益通诸弦管》,以琴一弦定黄钟,损益的结果也与之相同,可证这种调弦法确是有其事实的根据的。

          《史记·律书》说:“律数\九九八十一以为宫;三分去一,五十四以为徵;三分益一,七十二以为商;三分去一,四十八以为羽;三分益一’六十四以为角”,适可为上古琴调弦法作注,实为古琴调弦法的理论描述。

          又伶州鸠所谓的“大不逾宫,细不过羽。夫宫,音之主也,第以及羽”。似乎就是说的五弦琴,它体现着中国音乐传统重宫的观念和对五声伦序的认识,而上古五弦琴的定弦正符合着这—认识,不能想象没有由宫及羽的概念而会直接产生管子由宫三分益一上生大徵的理论;所以说远古琴制宫、商、角、徵、羽(少宫、少商)的定弦,恰是反映着先民们对音律的认识过程中的早期阶段。

          二、三弦音律的变革及与弦名的矛盾

          值得注意的是,前所述《碣石调·幽兰》的弦序是记作宫、商、角、徵、羽、文、武,而其实际音高三弦却是清角②,这种矛盾,一直困扰着后世的琴家,南宋朱熹曾强解说:角的律位甚宽,清角亦属于角位。而同时代的另一个琴家吴士元说“古黄钟,今慢角,三正角;古清角,今正宫,三清角”;又说:“若下其角声,于现已无文献可考,而只能以琴乐之理念为线索予以追溯。

          前所述伶州鸠“大不逾宫,细不过羽”的观念代表着琴家对音律的基本认识,到了六朝陈仲儒的“乐议”,仍然述说着“宫商宜浊、徵羽用清”的主张,实与伶州坞之说一脉相承。上古的五弦琴制正可视为此说的最佳范本。但当采用三弦为宫的古瑟定弦法时,五音中出现了徵羽浊而商角清的音高失序的现象,要补这个缺憾,必须以加弦的方法来解决,因而无论加弦也好,都是加在其高音一侧。当以三弦为宫时,刚好可以实现“夫宫,音之主也,第以及羽”的理念。可以说,后加的文、武二弦,或者说五弦琴到七弦琴的演变,是古琴调弦从上古的调弦法到三弦为宫的古瑟调弦法音律变迁的标志,文、武二弦是从音乐实践的需要产生的,其主导思想仍是琴家重宫的传统与音序的观念,才能一出而为天下式。如若不信,宋太宗九弦琴又加的二弦,,就成了画蛇添足,从未闻有人采用者,连锦上添花也未能做到;可知乐器的弦制与音乐实践密切相关,非仅凭某人之主观意愿所能为。文、武二弦之功能既如上,那么可以说,古琴正调调弦法的出现,当不晚于七弦琴已出现的西汉初年。

          注释

          (1)沈括《梦溪笔谈》卷六。

          (2)陈应时《琴曲(碣石调·幽兰)的音律》,《中央音乐学院学报》

          (3)《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答吴士元书”。

          (4)《琴书大全·曲调上》,中华书局《琴曲集成》第五册。

          (5)丁承运《朱载培琴律研究》,《艺苑》1987年3期

          (6)丁纪元《略论五音正调与十二律旋宫弦法》,《琴韵》成都出版社1993年版。

          (7)《韩非子》卷十二,商务印书馆《四部丛刊》本。

          (8)《风俗通义·琴》,商务印书馆《四部丛刊》本。

          (9)李纯一《汉瑟和楚瑟调弦的探索》,《考古》1974年l期

          (10)《吕氏春秋·古乐篇》。

          (11)《文选·琴赋》李善引《尸子》注文。

          (12)同④。

          (13)丁承运《清、平、瑟调考辨》、《音乐研究》1983年4期。

          (14)吴钊《也谈楚声的调式问题》、《文艺研究》1980年2期。

          (15)同④。
    

  
    

「琴调溯源——论古琴正调调弦法」相关文章

1. [古琴教程] 琴调溯源——论古琴正调调弦法

2. [古琴教程] 古琴调弦技巧有哪些?详解古琴泛音调弦法,超简单实用

3. [古琴教程] 古琴正调的定弦

4. [吉他教程] 吉他的特殊调弦法

5. [二胡教程] 二胡泛音调弦法

6. [古筝教程] 教你学古筝泛音五度相生调弦法

7. [钢琴教程] 学钢琴调律?钢琴调律的方法

8. [钢琴教程] 学钢琴调律?钢琴调律的方法

9. [音乐杂谈] 民间乐种生存的共性与特性——论“民间乐社”与“私伙局”的文化

10. [音乐杂谈] 深入生活才是创作之源——单簧管与乐队《羌歌》创作体会

本文来源:https://www.yueqiquan.com/a41689.html

「琴调溯源——论古琴正调调弦法」相关内容

「琴调溯源——论古琴正调调弦法」相关专题

其它栏目

也许您还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