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教程

当前位置: 乐器圈 > 古琴教程 > [古琴教程] 论古琴音乐文化中的儒家审美观

[古琴教程] 论古琴音乐文化中的儒家审美观

时间:2015-06-02  2015-06-02  古琴教程  手机阅读
   古琴音乐文化在先秦两汉时期深受儒家乐教思想的影响,在文献记载中,我们可以寻找出古人赋予古琴教化的意义与价值。古琴不只是一种乐器,在乐教教化的理念下,它是修身养性,甚至是作为政治、社会与伦理教化的理想寄托。然而,古琴作为古代文人教化理想的寄托,必定要在教化的实践上有所表现。那么,古琴在教化理念的影响下,具有什么样的艺术特征,才使古琴成为教化理想的寄托呢?为了解决一些问题就必须借助记载有关儒家关于音乐方面的典籍文献,才能知道它在古琴音乐上的审美观点。
  
       古琴在中国传统乐器中,之所以一直备受推崇,首先是其音乐的内容符合儒家乐教思想的以“德音”为主的音乐审美观的要求;其次是其音乐声音的特质能符合儒家乐教的“中和”审美观的要求。再次,中国音乐审美观中特有的“移情”观念,“最早是由古琴美学所提出的,作为琴乐实践中的意境表现的方法,能够起到自我生命提升的作用。已达到渐浸默化的目的”因此,要了解儒家思想影响下的古琴音乐审美观就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予以叙述。
  
       一、“天人合一”的“德音’审美观
  
       在以道德为首出的乐教思想中,以“德音”为主是乐教思想中对于音乐的基本要求。在儒家乐教思想占统治地位时期,古琴音乐被赋予了乐教教化的重要使命。
  
       西汉琴学家桓谭在他的琴论《新论·琴道》中就说过:“八音广博,琴德最优”。都是以“德音”为主,旨在强调德音对于人心的感染与影响。《新论·琴道》说“古者圣贤玩琴以养心”。因此,德音是乐教实践移风易俗的基础。
  
       所谓“德音”是指那些不同于“郑卫宋齐”等地的靡靡之音,是在乐教思想的指导下,有利于人们修身养性、端正品德符合人体生理与心理的音乐。在《乐记》中魏文侯与子夏的对话可以得知:“魏文侯问於子夏日:‘吾端冕而听古乐,则唯恐卧;听郑卫之音,则不知倦;敢问古乐之如彼何也?新乐之如此何也?子夏对曰:‘……今君所问者乐也,所好者音也。夫乐者与音。相近而不同。……夫古者天地顺而四时当,民有德而五谷昌,疾疚不作而无妖祥,此之谓大当,然后圣人作为父子君臣,以为纪纲。纪纲既正,天下大定。然后正六律,和五声,弦歌诗颂,此之谓德音。德音之谓乐。……今君之所好者,其溺音乎?’文侯日:‘敢问溺音何从出也?’子夏对日:‘郑音好滥淫志,宋音燕女溺志。卫音趋数烦志,齐音敖辟乔志。此四者,皆淫于色而害于德。’”
  
       子夏以“德音谓之乐”来说明郑、卫、宋、齐的音乐的不同。《乐记》的理论基础是荀子的“人心感于物而动”,即音乐与人心之间的感染与影响,因此,儒家主张借着德音的教化以影响人心,成其善德,进而移风易俗。
  
       早在先秦时期的《吕氏春秋》中就提到了以“德音”为主的价值观:“世浊则礼烦而乐淫。郑卫之声,桑问之音,此乱国之所好,衰德之所说。流辟誂越怊滥之音出,则滔荡之气,邪漫之心感矣。感,则百奸众辟从此产矣。故君子反道以脩德。正德以出乐,和乐以成顺。乐和而民乡方矣。”
  
       从这篇文章可以看出,以“德音”为主的价值观是当时主要的价值观,君子必须要“反道以惰德,正德以出乐”,以使风俗移易,趋于和谐淳美。
  
       而后在西汉时期编著的《礼记·乐记》的音乐审美观也是以德音为主:“乐者。所以像德也。乐者,德之华也。乐终而德尊。德音之谓乐。”在《乐记》中,以“德音”为主,为的是强调德音对于人心的感染与影响,是乐教实践而移风易俗的基础。
  
       乐教以“德音”为主的审美思想,落实在琴乐实践上,就是借着琴乐而使人们听有所恩,心有所合。有文日:“君子听琴瑟之声,则思志义之臣。……君子之昕音,非听其铿锵而已,彼亦有所合也。”古琴强调“德音”来教化人心,对乐器的声响特质加以运用,作为教化的媒介,在审美上使人听而有所“思”,“思”而有所“合”,进而达到教化目的。
  
       在儒家乐教思想的指导下,不仅要求古琴音乐本体中体现“德音”,而且还要求人在学习弹奏古琴时具有琴的基本文化思想素质,即“琴德”。从很大程度上说,在儒者眼里,赞颂自然物是为了赞美人性之美,有“仁德”的人就是圣人,而圣人的“仁德”才使自然界拥有人格化的色彩。因此,赞扬圣人的美,就是赞扬自然界的美,这也就是圣人常说的“君子以玉比德…以德化玉”的真实由来,体现了儒家的“天人合一”的审美观。那么对古琴音乐的审美追求,其实就是对自然界声音美的追求与赞颂,就是在赞扬人性的美。而对“琴德”的追求几乎达到与“君子以玉比德”高度一致,“琴德”几乎使“乐教”被“琴教”所取代,也就有了“一琴一鹤”为“琴德”的象征。西汉文学家刘向在《说苑?修文》中说道:“乐之可密者。琴最宜焉。君子以其可修德,故近之。卿大夫听琴瑟未尝离于前,所以养正心而灭淫气也。”
  
       由于在古琴音乐审美观点中。儒家的审美思想是占主导地位的,而儒家的哲学思想与价值观、思维方式是建立在道德基础上,因此,儒家的审美思想最先体现出的审美思维就是在道德方面,在以道德为首出的乐教思想的教化下,以儒家的“乐而不淫”为价值依归,体现儒家“仁义礼智信”的最终价值哲学观。而琴德正是这一思想的集中体现。这一点也正是中国传统古琴音乐与西洋音乐最大的区别,即中国的音乐最传说伯牙向成连学琴三年,琴艺大长。技法娴熟自如,琴音悠扬,悦耳动听。可是做不到神情专一,达不到那种天迥地阀的博大境界,问其师,成连道:“吾师方子舂今在东海中,能移人情。”伯牙与其一同前往,至蓬莱山。留宿伯牙后说:“子居习之,吾将迎师。”说完就走了。过了多时,伯牙见成连还没回来,四处无人,只听见海水冲刷,拍打峭岩,发出一阵阵崩崖裂谷的涛声,山林亩寞,群鸟悲号,怆然而叹日:“先生将移我情!”乃援琴而歌。从此之后,伯牙成为天下鼓琴妙手。可见,此移情是人对自然景象的情感反应,是因物起情,“物”“移”了人的“情”。
  
       近代的琴学家叶明媚在其《古琴音乐的移情作用》一书中就说到“移情”:“当伯牙经过了这趟美感经验后,他的琴艺突飞猛进而终于“遂为天下妙手”是有一定的道理的。因为伯牙在凝神观照大自然时,心中不存在丝毫杂念,只被自然界-海水汩膜溯澌之声,山林官寞,群鸟悲号’等变幻惊心之美所深深吸引。大自然这种磅礴的气势激起伯牙慷慨淋漓的情绪。他继而将胸中这股豪气移注于物,于是不知不觉中与自然同化,而进人‘物我两忘’、‘物我为一’的境界。而伯牙遂将一己的情感移注到物去分享物的生命这一经验移诸他弹琴的艺术活动中,因而他的弹奏也就超越了初期‘精神寂寞,情之专一尚未能也,空泛的阶段而变为有情的演绎。换句话说,伯牙之能成为天下妙手,除了技巧的精进之外,主要还是因为其弹琴能引起听者感情的共鸣。”
  
       但是人在。不知不觉中与自然同化,遂将一己的感情移注到物去分享物的生命”,从精神上说这是一种美感的经验,感性的欣赏。人人都具有,但这并不意味着“这一经验移请他的弹琴的艺术活动中”就可直接从“空泛的阶段而变为有情的演绎”。
  
       从古琴教学方法而言——。口传心授”,是根据琴曲,句句酌磨,默识于心,然后再加上自我生命的升华与琴曲意境的想像,才能有内心所感悟,透过弹奏技巧与弹奏形式来表现。所以,“移情”是琴乐实践中意境的表现方法,具有琴人自我生命提升的作用。在乐教教化的前提下,使琴曲能对人心产生渐浸默化的功能。
  
       总之。在以儒家乐教思想的“和”为整体宇宙创生背景的基础上产生的古琴音乐文化,它凸显了以“声”。和”为特质的“和”性音乐美学观,它同时承载起形式与内容、善与美、历史与未来的神圣使命,这便是日后历代文人名士之所以强调古人以琴涵养情性,观“乐”而不丧志,才有。德音”的存在。而这种儒家的古琴审美思想,是建立在中国传统哲学基础上的,通过古琴教育中所蕴含的传统哲学来培养文人们的音乐价值观、审美观与音乐思维。
  
  

「论古琴音乐文化中的儒家审美观」相关文章

1. [古琴教程] 论古琴音乐文化中的儒家审美观

2. [演出资讯] 第五届文化中国·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美国行揭幕

3. [演出资讯] 第五届文化中国·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美国行揭幕

4. [行业动态] 文化体制改革:创造活力提升“文化中国”

5. [古琴教程] 论古琴音乐艺术在修身养性方面的作用

6. [演出资讯] 澳门乐团《琴语情深》音乐会-澳门文化中心

7. [行业动态] 传统音乐教育应在城镇化中担当文化责任

8. [行业动态] 《人文颂》再现儒家文化大气磅礴之美

9. [长唢呐名曲] 山阴影剧院文化中心健身队喜庆唢呐

10. [古琴名曲] 音乐会花絮 2013“琴诵”传统文化传习会 古琴视频 古琴音乐会

本文来源:https://www.yueqiquan.com/a41824.html

「论古琴音乐文化中的儒家审美观」相关内容

「论古琴音乐文化中的儒家审美观」相关专题

其它栏目

也许您还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