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筝教程

当前位置: 乐器圈 > 古筝教程 > [古筝教程] 关于中国弦索谱中的“二四谱”

[古筝教程] 关于中国弦索谱中的“二四谱”

时间:2015-06-02  2015-06-02  古筝教程  手机阅读

  我有幸参加西安秦筝学会成立大会,从古筝事业讲,是个莫大的欣慰。我们谁都知道,秦筝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的民间乐器,所以后世历代都以“秦筝”称之。这在中外的历史上,是有明文记载的,在国内见诸《史记》、《汉书》以及唐、宋《乐志》……等等;在外国,尤其是日本,筝是载入《日本音乐史》的。是中日邦交文化交流的重要文献。

  我们宣扬祖文化,就民族乐器而论,秦筝应该是我们民族民间的代表乐器,这从古往今来国际文化交流史中可以找到充分的证据。因此,我们应该给秦筝以公正评价和合理的地位。

  今天,我向同志们汇报一下我的学习,我读过一些一代一代传下来的书、史、它所记载的历史,究竟如何?尤其在近些年来,出土了许多我们没有见过的物证面前,难免对古代的文献材料和故事传说,产生新的看法和另作不同的解释。今天的发言,是抛砖引玉,谨供参考,不是之处,沿望批评指正。

  关于“二四谱”,我想讲一讲它的国际影响和我学习研究的经过。

  我国的民间乐谱,大致可分为三类:(一)弦索,(二)管色,(三)锣鼓经(即打击乐)。根据社会发展史的演进,可能是管色在前,弦索在后,而作为打击乐的锣鼓经,还要更早些。早在《书·舜典》就提到了“附石击石,百兽率舞”;《书·益稷》也有?曰:“嘎击鸣球,搏拊琴瑟以咏,祖考来格 ,虞宾在位,群后德让。下管?鼓,合止??,笙镛以间,鸟兽跄跄,箫韶九成,凤凰来仪。”这“拊石击石,戛击鸣球,搏拊琴瑟,合止??……”就是描写击节乐器的,我们可以把这些看作是《锣鼓经》的根据吧;而“箫韶九成”的“箫”是指的竹管乐器,也应该是毫无疑议的。而用箫来作为“管色谱”的根据,总可以说得过去吧!但是箫的概念,从古到今还不太清楚;总是把排箫和洞箫混为一谈;排箫因形象、形制而称“凤箫”(形如凤翼)、“参差竹”(编管下部下短不齐)“编管”是因结构形制将管编排在一起而定名。用这样的箫吹奏出模拟“百鸟之音”的效果,以引诱出“鸾凤齐鸣”来,这便是“箫韶九成,凤凰来仪”的典出所在吧!我们今天仍旧能够经常听到的流行河南、山东地方的民间唢呐曲《百鸟朝凤》,焉知它不是由古代的《凤凰来仪》演变而来者!,当古制的排箫失传(或者说淘汰)之后,取而代之的是洞箫、是“尺八”管,即宋代大文学家苏东坡在他的《前赤壁赋》所说的“客有吹洞箫者”的洞箫,是个能发九音六孔(孔原作空)的洞箫。原来的箫是一管一音,用多管编织在一起的排箫,后来改革成单管六孔,可以发“合、四、乙、上、尺、工、反(后来作凡)、六、五”等到九音了,因而以“箫韶九成”肯定下来,洞箫的表现力,颇为丰富,比起只能模拟百鸟之音的“凤凰来仪”的排箫,的确是先进许多了。因为用它述人的感情,状物的形象,得到充分的发挥。东坡先生说“客有吹洞箫者,依歌而和之,其声鸣鸣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不绝如缕。”这种音乐的感染力,能使幽壑潜蛟舞蹈起来(“舞幽壑之潜蛟”)能使孤舟?妇,引起伤感悲泣(“泣孤舟之妇”)。

  从箫的历史讲,排箫最早,洞箫在后,排箫和洞箫的确切年代,就很难说了。汉代已有洞箫之名,如汉王褒,就专为洞箫作过《洞萧赋》,但他赋的仍然是排箫。正是《三礼图》所谓的“无底者谓之洞箫”的排箫。这种把编管排箫和单管多孔的洞箫混为一谈,造成了我国竹管乐器史中的混乱,时至今天尚有待于研治民族乐器史者给以澄清之。如果箫的历史弄不清楚,那么管色应指谱(工尺谱)的历史年代也就不好说了。战国时代的《楚辞·大招篇》有“四上竟气,极声变只”的记载,后世研究管色谱的人,便以为根据,认为工尺谱早在战国时代,就有所发明使用了,但后世多数人认为是在唐、宋以后,因为他们以宋代流行的工尺半字谱物证为凭藉。

  乐谱的设计是有楷模依据的,以管色谱见称,无疑是根据管乐器的特点来记谱,那么,管色谱的色字如何解呢?据《东京梦华录》记载,宋代宫廷乐队的编成,有笛色、拍板色、杖鼓色……之分,并云“色有色长”;看来这色字犹如今天的“组”字一样,可能因司器乐工的服制颜色而定名者,清代毛奇龄在《竞山乐录》里提到的箫色、笛色,当然也是沿袭宋代的说法。我们选定工尺谱设计根据的乐器,是竹管乐器中的洞箫,因为作管孔位置和音名的工尺九字和洞箫别名“尺八”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以尺八为据设计出来的工尺字中的“尺”字是代表尺八当尺位置的管孔,“反”字是相对正面五孔而言背面(即反面)的一孔而言;“合”字是将正面所有的六孔全面封闭起古汉语把关闭起来叫作?(后来作?简化为合),《易》曰“?户(开门)谓之乾,?户(关门)谓之坤”这便是“合”字的来源,工尺字设计的另一原则是以开闭管孔的数字为依,全按为合,用力超吹则以所按的孔数“六”为据,故称此清音合为六。按“六合”一词所指的上下四方(即天、地、东、西、南、北)的称谓。古代联语所说的“六合同春”就是这个意思。四字是开正面的下一孔,按四孔而定称者,如用力超吹,便加上反面一孔,故“四”的高音为“五”、“ 乙”字是“十天干”的第二数,用乙代表变宫(或者说是变羽)以示此孔非五音之正;“上”字就是正面五孔的位置而言,无论由上而下,还是自下而上。它都是居“三”的位置上,因此我认为它是由三字连笔变成的“上”字的,《草诀歌》有点三“上”、“下”、“心”之句(?),同时吴越方言三和上的读法差别不大;“工”字是个会意、谐声和开孔指法综合起来的字,是空字的减笔,以会意言,空为洞穴,即洞箫的管孔,去穴留工和工读空音,岂不是具有会意谐声之意,在洞箫上发“工”字音时,要将正面五孔全部开放(开放即放空也),这便是因用指开孔的关系而定称的空(工)字了。

  管色谱因用“工、尺……”等字记谱,所以又称作“工尺谱”以尺八管为根据,它是六孔(前(正)五,后(反)……)发九音,把上述的工尺字依次(由低而高)排列如下:

  (谱)

  六、五两个音是借合、四两孔发声,是合四的清声(即高八度音)。我国的五声音阶的序列,是由“合”字起音为“正调”即“合、上、尺、工”等五音,加上二变之音为“合、四、乙、上、尺、工、反”这两者都是以“宫声(上)居中”为准的,所以名为“正调”(正宫调和略称);如果将五声正调的“上”字移为变宫乙(?)字,仍然用固定音调来名调,它就是小于正宫的“小宫调(一般作小工调)。但是一般用首调习惯的人常常把这样的命调颠倒过来冰用G当do是正宫调,用c当do的是小工调,当然这也是囿于前人“宫声最低”之说的一种观点所造成的结果。

  管色和弦索(专指二四谱)谱的根本差别是管色用七音定孔位,而弦索则是用五声定弦音。两者在定音奏曲时起决定作用的二变之音是关键。由于管乐器受着运指和指孔的限制,如果利用天然产物的竹管不加改进,就不可能多设开按音孔的,这也就限制了加宽音域的可能性,但是用管乐器为声乐伴奏和为声器乐调律定调的标准时,经常要调整音调音阶的序列,因此就必须把二变(sl、fa)两音固定在音列里,借以方便移宫、变音、转调,为表演声器曲创造条件。这就是管色七音和弦索五音的基础不同之点。

  弦索乐器,品类繁多,记谱法也各自不同,元熊朋来的《瑟谱》是用“律吕”旁注“工尺”的弦索谱、《瑟谱》用“一、二、三、四、五、六、七”记录弦位,由于七弦琴是弦各多音的,所以单靠数字,还不能明确弦和音的关系;三弦用十天干“甲、乙、丙、丁。。。。。。”记谱,就另是一回事了;管色谱本来是管乐器的专用谱,但当它后来为弦乐器共用之后,这种“管色”的概念,也将为“弦索”所共有了。以清荣斋的《弦索备考》为证,无论总谱,还是分谱,都一律是用“工尺”记录了,与此同时(或先或后)江南丝竹、华氏《琵琶谱》、山东琴曲、河南筝谱,甚至专用“二四谱”的潮州音乐(韩江丝竹)也用工尺取代了二四,到二O——三O年代国乐改进社,提倡“工尺改制”,用工尺代表国乐谱,用五线为正式乐谱以后,这宗宝贵的民族音乐遗产,就更趋式微末落了。只有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以后的五十年代里,由于国家提倡发扬祖国文化,重视继承传统的政策落实下来,才引起民族音乐工作者的重视,将对古谱的研究,提到议程上来。我们探讨和研究二四谱,不仅增强了爱国主义感情,而且对中国音乐文化发展史提高和加深了认识和理解,这一点,笔者是有深刻体会的。

  二四谱是以弦柱乐器“筝”为标本的记谱法,是名副其实的“弦索谱”,是依照弦音的序列,用“二、三、四、五、六、七、八”七个数字,按五声音阶排定的:

  (谱)

  如上表所示,音阶和弦的序列里没有fa、si两个二变(变宫或变羽,变徽变角)之音,而在实际的音乐表演里,又少不了这二变之音,在弦索谱中是依靠弦柱乐器的特点,控制三、六两弦的张力变化取得,用左手重按三和六两弦取得变宫,因筝上只能按之使高,所以由变羽取代、变徽(由变角取代)之,以便完成演奏七声音阶乐曲的任务。由于这二变之音是由三和六直按取得,所以二四谱中称这种音调谓之“重三重六”(略称重六),然后,相对这个重三六调而称无二变之音的基本调为“轻三、六”调。现将“重三重六”调表示如下:

  (谱)

  如上表所示,用“三、六”来表示是经过重按的“三、六”取得“乙、凡”两变之音的,它是以轻六调为体,重六调为用的实用音,在定弦时仍以轻六调为根据。如果把轻六和重六综合起来,那便管色的七声音阶了,也表示如次:

  (谱)

  如上对照表所示,可以看出后世用管色(工尺)取代弦索(二四)一个关键原因,就是认为五声未若七音健全和记谱方便,更由于用声歌的也是以管色为准确的记谱法,因而具有弦索特点的记谱法,转变为工尺谱之后只有在乐曲的标题之下注有“轻六”、“重六”、“活五”、“轻三重六”……等字样,惜以保留着弦索谱(二四谱)的一些痕迹,也正是因为如此,为我们今天研究弦索谱的发展历史作用和意义,提供了有力的线索和根据。

  二四谱在用调方面,无论是轻、是重、还是活,都是以按变之音这根据,同时是结合弦序音名为命调的名称,因而二四谱的名调也离不开数目字的,关于轻六、重六调,前面已经作过介绍,现在再把潮乐三大主调之一的“活五”调介绍如下,先介绍“五”字名调的根据吧!战国时代屈原的弟子宋玉在他的论乐文章《宋玉对楚王问》里,提到了“引商刻羽”,杂以“流微”(潮乐近代术语称作“流调”,乃是通过移柱的办法将重六之音固定在弦列里——即管色的“凡为宫”)的流微调基础上排定的弦序音阶,也就是“轻三重六”的定弦法。如澄海蔡远涛藏抄本《潮音乐谱·秦筝线调说明》:

  “……若弹流调,及名“十三腔”宜将正线“工”字打高成“凡”名谓“轻三重六””。

  从探源溯流,索隐发微的角度出发,我们便以说“轻三重六”之调,就是古代的流微调谨表示如次:

  流微调音阶表(固定唱名)

  (谱)

  上表是移柱变调,宫商栏内虽然注明“变微”,但在筝上实由变角取得,以工尺名“凡为宫”以二四名为“轻三重六”以古调名为“流微”之调。如此命调方法,乃是固定唱名法;若用“旋相为宫”的首调唱名法,便不难看出它是旋宫变调后的“变羽之转”了。

  再将上列音阶表,改成旋宫首调音阶,便可以看出“活五”的依据是什么了。

  旋宫音阶表(首调唱名)

  (谱)

  观上表,可见把“重六”之音,固定在旋列里以后,再依首调习惯来看,原来的“三”(6)转位到上列音阶的“五”上来,而原来的“六”(3)却转到上列音阶的“三”上来。经过这番转位调整之后的“五”便成了重点的变化音,更要发挥它的“变羽之转”的效用,就一定的得“活”起来,用这个灵活的活字来说明它和“重三重六”不同的特殊性,也就是潮州筝人所谓:“活五”者字字皆活之意。

  二四谱以三、六、五为名调的根据,并非偶然,乃是古代弹家音乐实践的经验积累所致,是在以五音定律的弦索乐器中运用“二变”之音取得的成就。在五音正调(5 6 1 2 3)中,首先是变羽(即变宫)、变角(即变微)的使用,因而在二四谱中称之为“重三”、“重六”;但当采用旋宫流微变调奏曲时,由于二变之音转换了位置,便以活五来名调,其实在移调后仍按原来习惯看,何尝不可以说它是转调后的“重三”,“变羽之转”呢?也表示如次:

  活五调(实用音阶)         (表六)

  (谱)

  如上表所示用“五”来表示在“轻三重六”的音阶序列中,表演乐曲时,突出运用二四谱的“五”字(即工尺的四)的变化,这便是“活五”调。

「关于中国弦索谱中的“二四谱”」相关文章

1. [古筝教程] 关于中国弦索谱中的“二四谱”

2. [音乐杂谈] 二四谱(乐学知识)

3. [音乐杂谈] 弦索谱(乐学知识)

4. [行业动态] 关于中国音乐剧研究会更名为中国音乐剧协会的公告

5. [古琴教程] 关于中国古代四大著名名琴资料

6. [钢琴教程] 必须熟知的“五线谱”相关知识

7. [行业动态] 英国弦乐四重奏“痴狂四兄弟”刮起音乐风暴

8. [钢琴教程] 五线谱中的调号

9. [钢琴教程] 五线谱中的调号

10. [钢琴教程] 小心钢琴谱中的变音记号

本文来源:https://www.yueqiquan.com/a35503.html

「关于中国弦索谱中的“二四谱”」相关内容

「关于中国弦索谱中的“二四谱”」相关专题

其它栏目

也许您还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