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筝教程

当前位置: 乐器圈 > 古筝教程 > [古筝教程] 筝曲创作散论

[古筝教程] 筝曲创作散论

时间:2015-06-02  2015-06-02  古筝教程  手机阅读

  历史使命
     古筝艺术历经两千多年文化长河的流传,凝聚着浓重的华夏民族精神,于当今得以发扬光大,蓬勃振兴,不仅在民族器乐领域居于重要地位,且在世界音乐之林,以其古老而迷人的传统艺术,为世人所惊羡。可以说,今日中国古筝艺术,盛况空前。
     然而,今日之中国,正面向四个现代化的翻天复地的变革之中。这个不可逆转的大趋势,必然导致文艺价值观念及技法求新的巨大震荡。当我们沿着传统之路继续前进时,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崭新的世界:新世纪的新知识、新技术、新观念、新成果。抚今反思,千百年来的“仁智之器”及其享誉神州的“冠众乐而为师”、“混同人伦”的古筝艺术,于当今名实如何?
     建国后40 余年来,古筝艺术在普及、推广、教学、表演、乐器改革等方面,均取得长足的进展。特别是在演奏技巧方面,呈现出历史性最佳局面,相对而言,筝曲创作,无论其数量、质量,均不能与演奏技巧的发展相适应。虽然有不少新题材、新作品相继问世,但仍没有解决青年演奏家“吃不饱”、“不满足”的问题,尤其一些有志于攀登古筝演奏高峰的青少年,常常为筝曲的艺术性、技术性不如意和数量少而苦恼。至于“充分体现社会主义时代精神,立足本国而又充分吸收世界文化优秀成果”的作品,更不多见。这不能不认为是古筝艺术在飞跃发展中的不尽人意之处。
     历史把我们推向了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变革时代,传统的长河把我们卷入改革开放的巨潮之中,开放的观念愈甚,求新意识愈强,艺术审美层次愈高。大势所趋,历史在向我们呼唤,人民在期待我们创作出有新时代、新气魄、新风格的优秀新作,以满足人们与时俱进的精神希冀,以与社会主义文明相适应,同时也是建树新秀,惠及后人,弘扬民族音乐艺术传统的治学根本。

  曲目现状
     建国后古筝艺术事业的振兴,当首先归功于各阶层老一辈艺术家们的倡举,以及他们献身于专业和业余的古筝艺术教育的执著精神,从而使古筝艺术走进了社会主义艺术院校的课堂。培养出一批又一批古筝专业人才和日益壮大的业余演奏队伍。
     用于艺术院校的教学曲目,主要是两个来源:一是民族民间的传统筝曲,二是由民歌、戏曲和其它器乐曲改编、移植的筝曲。在古筝艺术实践活动中,虽然也创作了一些筝曲,但为数甚少,最多的还是口碑世传的民间传统曲目,其风格、技巧、数量和社会影响等方面,均居最主要的地位。1961年古筝名家在西安开第一次全国古筝教材会议时,这些被纳入教学大纲的传统曲目,构成了初级、中级、高级的系列教材,虽然在古筝教材典范、系统方面,对全国筝业起了良好的作用,但30多年过去了,这些教材,以其超稳定的循环机制,作缓慢而持久的周期运转,就远远不能适应今天的形势了。
     这些筝曲,绝大多数源自民族民间,是民间艺术活动以及审美取向的信息层面,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和历久不衰的承传性。它不仅对继承传统、发扬不同风格流派和地方特色方面显示了长久的适应优势,而且对建国后的古筝专业建置积淀了丰厚的教材,同时对新编新创筝曲提供了有益的借鉴。毫无疑议,如果没有这个传统及其借鉴,也就没有象今天这样盛况空前的新局面;反言之,正是基于古筝艺术有了盛况空前和新局面,我们应当从发展的趋势着眼,冷静地去认识过去,为的是有效地把握未来。应当承认传统筝曲的局限性和不足之处。比如缘自声腔母体的筝曲结构比较简单,技巧不够丰富,艺术风格有一定的局限性,器乐化程度不高等;有的曲目内容古旧,远离现代生活,有的曲目内容和形式均属旨趣欠佳、品位不高,缺乏生机和时代精神,很难引起青年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些曲目如果不是借助于教材会议的“规定”、“必修”,很难想见其竞争意义上的生命力。这方面的引证可能会令人尴尬,但另一方面的令人欣喜的现象可以说明一种迹象:继30年代娄树华编创的《渔舟唱晚》 之后,50年代赵玉斋的《庆丰年》,曹东扶的《闹元宵》,刘天一的《纺织忙》,任清芝的《幸福渠》,60年代史兆元的《春到拉萨》,王昌元的《战台风》,70年代李祖基的《丰收锣鼓》,张燕的《东海渔歌》,陈国权,丁伯苓的《清江放排》,沈立良、项斯华、范上娥的《幸福渠水到俺村》,焦金海的《山丹丹开花红艳艳》等,80年代周延甲的《秦桑曲》,范上娥、格桑达吉的《雪山春晓》,赵曼琴的《井岗山上太阳红》,曲云的《香山射鼓》,杨娜妮的《月夜情歌》,李婉芬的《长安八景》,赵登山的《铁马吟》,周吉、邵光琛、李玫的《木卡姆散序与舞曲》等等新题材新作品,在继承传统艺术手法上又有创造性的发展。它们一经问世,便倍受青睐,竞相传习,迅疾流播于海内外,如果说这是专业演奏家尝试作曲的成功,那么,近年来一些专业作曲家为古筝作曲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如徐晓琳的《山魅》、《黔中赋》,王志伟的《采莲曲》,闰惠昌的《表情素描》,谭盾的《南乡子》,叶小钢的《三迭》、《新月》,李焕之的《汩罗江幻想曲》,王树的《双筝回旋曲》,饶余燕的《骊宫怨》等大中小型重奏协奏曲,以其崭新的体裁、形式、风格和艺术技巧,引起了音乐界的关注。这种现xml:namespace prefix = st1 ns =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smarttags" />黄翔鹏先生曾以《传统是一条河流》(音乐论集)命名其专著。那么,河流当从过去流到现在,又从现在流向未来。从时间概念而言,它是过去、现在和未来绵亘不断的长河,简言之,传统是一种精神流向。对于传统的认识,由于理论误区的困扰,有人认为传统是过去的东西,其理论思维特点是以“传统”为圆心,以“过去”为直径的封闭圈模式;有人认为传统即某种凝固的定态,持这种观念的理论思维特点是再现式的全息照搬,继承传统即复制某种格局的定型,发扬传统亦无非加大投影。如此“继承”、“发扬”,必然以牺牲现代为代价,排除未来为前提,尤以表现在对传统的价值取向为最典型。囿于这种传统意识的偏见性障碍,导致传统自我封闭在内向循环的保守格局,而脱离时代,脱离人民生活,心安理得地抑制了势在变革、创新的自发意识。建国40余年来,筝界的学术观念恐怕也是受了这种偏见意识的影响。以致新创作曲目还达不到理想的程度。
   四、专业技能方面的跛脚现象
     社会科学的发展,促进了专业分工愈来愈细、愈来愈专。这无疑有利于专业学科向高、精、尖发展,同时也给古筝演艺专业带来忧虑——由于演奏和作曲分家使之鸿沟加大。俗话说“隔行如隔山”,不少古筝演奏专业者,都曾有过作曲的尝试,但苦于不知或少知作曲技法而事倍功半,往往以自暴自弃而告吹;也有些作曲家热心勃勃为古筝作曲,而又限于不知或少知古筝弹奏技法,尽管悉心竭力、精思附会,却终不得其要而徒劳。造成这种专业技能方面顾此失彼的跛脚现象,极大地限制了筝曲创作的繁荣和发展,也限制了作曲家们的用武之地。诚然,我们毫不抹煞多年来筝界涌现了一批新作成功的精品,他们在跨学科,隔行当的大胆尝试中,创作了不少人们喜闻乐见,雅俗共赏的高品位佳作,有些在国际国内获大奖,有些已广泛流传,有些被纳入教材,成为学生必修曲目。这些成功经验,应当认真总结推广,然而这些成就与演奏艺术成就相比,与整个古筝艺术事业的发展相比,与时代前进的跨度相比,与人们的欣赏层次和与时俱进的文化需求相比,更显得太少,还远远不能满足需要。

  变革创作机制
     筝曲创作落后,有历史的、社会的、心理的以及专业分工的局限等等原因。随着古筝艺术的发展,有碍于繁荣筝曲的境况逐步得到改善。如不同风格流派之间由封闭内向型日趋开放交流,纳入教材的优秀新作渐渐增多,作曲家和演奏家合作编创新曲作的尝试正在探索之中等等。设想如果我们注意从成功的探索中总结经验,及时予以宣传推广和理论导向,使之来自实践的理论法制化,使创作活动受制于科学的理论指导,是否有利于创作的繁荣?再如,设想变过去的作曲、演奏相分离,为作曲、演奏相结合,即实现艺术生产(作曲),消费(表演)一体化,无疑有利于双方专业技能的充分发挥,从而大大提高艺术生产力,提高艺术质量。据此建议:
     为艺术院校的古筝等民族器乐专业学生增设作曲课,作为演奏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目。(笔者了解到,西安音乐学院民乐系建制编创教研组,专为民乐专业学生开设民族作曲课程,总结、研究民族的特有曲体规律,教授学生,以弥补学生学西洋和声、曲式共同课的不足,初步收到了好的效果。学生毕业,必须交验器乐曲一首。)此外,聘请作曲家和有创作实践经验的演奏家授课,理论联系实际,作曲结合演奏,必然使古筝等特性乐器的独奏曲作曲水平大大提高。同时,作曲专业学生也可增设民族乐器演奏课,熟悉掌握一两种民族乐器的演奏技能,作为沟通“隔行”的中介,两相结合,优长互补,也不失为提高民族乐器独奏曲作水平之良策。
   “一专多能”的倡导,不仅是社会的需要,艺术事业的需要,而且是防止唯技术而技术、艺匠式育人意识滋长的积极措施,对于培养智能型、多技能、高层次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艺术人才,有其深刻的建设意义。现在筝专业学生,入音乐学院附中前已学筝4——6年,到了附中再学6 年,升入大学再学4 年,如攻读研究生,再学2 年,加起来16——18 年;最少的也有14 年,古筝专业有那么多教材吗?有的音乐院校虽规定学生开第二专业,但考核、要求不规范不严格而流于形式。
     秋瑾烈士说“水激则石鸣,人激则志宏”。我们不妨试想,对于古筝专业学位生的专业知识结构,根据社会效益和艺术生产的需求,进行必要的变革和调整,以激发学生一专多能的旨趣,从教学管理方面,将一专多能纳入法制秩序,如对学士生、硕士生、博士生等学位生,一方面在专业方向上拓宽古筝知识容量,使个体的知识更加专门化、系统化、科学化,一方面可以视其对演奏技能掌握程度,分别在第三或第二学年开设作曲、民族音乐、西洋音乐等课目,将毕业成绩应达到相应学位的规定性指标,纳入法制轨道的控管程序,建立考评制度,强化教学机制的趋动力,鼓励古筝专业者作曲,扶植新作品。
     与艺术教学机制相适应,音乐行政管理部门也应积极支持、鼓励古筝专业者走跨学科、多技能方向,为培养现代化的具有真才实学的社会主义文艺人才,给予应有的重视和投资(包括智力投资和财力投资),建立由中央到地方不同级别、不同层次的分权管理的控制系统,实现创作、演奏、评论三维监控环节,发挥各级创作委员会、表演委员会、理论委员会的职能,活跃传播媒介和社会网络,强化音乐机制的纵向横向的调控作用,各功能环节相互衔接配合,形成一个完善的科学的控制系统整体。这个控制系统整体的形成,既不要驰于空想,也不要鹜于虚声,而要实实在在的以培养人才、开发艺术生产、调动各环节的积极性为宗旨,为继承和发扬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为繁荣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文化艺术事业,作切实有效的努力。

   

「筝曲创作散论」相关文章

1. [古筝教程] 筝曲创作散论

2. [古琴教程] “和”品散论——徐上瀛《溪山琴况》第一况

3. [演出资讯] 戏曲创作应优化剧情结构

4. [行业动态] 2014全国打工歌曲创作大赛面向全国征稿

5. [行业动态] 云南音协:“小布谷鸟杯”少儿合唱歌曲创作大赛评审结果

6. [行业动态] “哈尼梯田杯”第三届云南本土歌曲创作与演唱大赛活动方案

7. [行业动态] 62岁草根作曲家王永红获6项全国奖 退休后热心歌曲创作

8. [行业动态] 贵州歌曲创作又获佳绩

9. [行业动态] “美丽中国”歌曲创作活动在长沙举行

10. [行业动态] 浙江作曲家研修艺术歌曲创作

本文来源:https://www.yueqiquan.com/a35513.html

「筝曲创作散论」相关内容

「筝曲创作散论」相关专题

其它栏目

也许您还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