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筝教程

当前位置: 乐器圈 > 古筝教程 > [古筝教程] 《秦桑曲》与陕西秦筝流派

[古筝教程] 《秦桑曲》与陕西秦筝流派

时间:2015-06-02  2015-06-02  古筝教程  手机阅读

  在今年四月份全国部分民族器乐《山城杯》电视大奖赛决赛中,先音乐学院民乐系主任、著名秦筝副教授周延甲创作的筝曲《秦桑曲》(1980年唱片谱),获得了作品与演奏一等奖(由该院教师青年筝演奏家尹群演奏)。成绩来之不易,它是在136首新作和43名演奏选手的角逐中,经过评委会认真评比选拔而取得的。象这样全国性的民乐大奖赛又是通过电视荧屏直播和广大知音见面,是建国以来的首次,象这样头名双奖获得者,在全国也不多见,这种出作品、出人才、出成果的盛况,是在可喜可贺!

  (一)

  《秦桑曲》是周延甲同志运用流行在陕西关中一带的戏曲音乐“碗碗腔”素材,加工提炼后谱写的一首筝曲。乐曲以委婉、缠绵、优美、柔和、丰富、有激情的旋律,伴随着轻、淡、素、雅,默契和谐的伴奏音乐,描述了一位深情的妙龄女子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盼望早日与家人团聚的迫切心情。

  《秦桑曲》是怎样创作出来的?这里还有一段小插曲:周延甲的女儿周望,自幼随父习奏秦筝,十六岁时考入中央歌舞团任独奏演员、弱女年幼,客居异乡,远离双亲,思念之情常常挂怀,又是免不了还要流几滴眼泪,慈父为了安慰女儿,借音乐以抒思念之情,用碗碗腔音调,突破戏曲音乐的局限性,按照传统音乐的规律,赋予新意,谱写了一首乐曲。周望弹奏秦韵的乡音,倍感亲切,爱不离手,在弹奏过程中又加入自己的体会,更使技法得到丰富、乐曲更加完整,每场音乐会演出都受到热烈欢迎,在1979年到1980年,中央歌舞团录播音乐节目及唱片时,根据曲意,才正式定名为《秦桑曲》,借李白《春思》名诗中的“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当君满怀归日,是妾断肠时……”中的“秦桑”二字得名,意题相切,尽善尽美。此后,1982年,周望演奏此曲,荣获全国民乐比赛优秀表演奖,赴香港、美国演出,都受到热烈欢迎。

  《秦桑曲》的创作手法简介精练,曲式结构严密紧凑,他是继承和沿用了戏曲板腔体的各种板式转换,全曲由“苏板”(引子部分)“慢板”、“紧板”(快板部分)“闪板”及“散板”等多种板式的变化创作而成。在不长的引子音乐中(八小节),运用了多变的节奏转换,(散板节奏,及4/7 2/4 3/4的自由变化)借以表现激越的思绪,犹如潮水拍打着心弦。渐渐音乐由激动转入平静,慢板乐段以其委婉、柔和的音调,深情地倾述了思念远方亲人的悲切心情,如泣如诉,口人心弦。作者运用了碗碗腔音乐中常见的七度大跳(2-i)音程,作为乐段承前启后的连接和感情由六小节的尾声是与快板(实属紧板),乐曲一气呵成而终全曲的,在节奏上比较自由,具有散板性质(原曲标以4/4),但散而不松,从情绪上讲是进而紧而激动,给人有渴望急切的感觉。

  《秦桑曲》是陕西秦筝流派筝曲的典型代表作品之一。著名音乐理论家何昌林说:“此曲右手以韵补声的进退复扶所产生的清角与闰音及其美妙地连接使用别具一格的意趣,使人在跌宕错落、莫辩宫商的离迷之际,充分领略了‘秦风’的神韵。”它无论从创作手法、乐曲风格、板式连接、演奏技法等方面,都是继承了陕西民间音乐的优秀传统,并且有所发扬,乐曲具有旋律美、感情真、韵味浓、格调新的四大特点。

  (二)

  秦筝在陕西源远流长,由于它发祥地于秦地,因之与陕西民间音乐(尤其是陕西戏曲音乐)结下了不可分割的血肉关系,两千多年来,筝声从宫廷到民间声声不断,从唐代宫廷乐弹到明末的秦腔伴奏,以及在民间娱乐史说唱音乐(榆林闰民、眉户清唱)的伴奏,都说明了秦筝的形成发展,总是与陕西民间音乐伴随一起而向前发展的,是依附于唱腔的伴奏机而存在的,因此说秦筝陕西流派是在弹奏陕西民间音乐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也正如香港苏振波编著的《中国筝艺大全》一书中中关于“中国筝流派的探讨”一文中所说,“由于陕西筝曲是由地方戏曲变而成,唱腔便是筝曲发展之风格和感情的灵魂所在。”

  陕西地方戏的风格是什么?这不是仅就一两个剧种和一两句话能说明的,我们不妨探索一下陕西戏曲音乐的音阶音律特点及其内涵,即对陕西戏曲风格及秦筝陕西流派的演奏风格就略有了解。

  陕西地方戏曲很多,但具有独特风格为代表的三大剧种(秦腔、眉户、碗碗腔),他们在音阶构成、音律方面,有其共同的特性,其表现为徵调式的七地声音阶,在这七声音阶中,有两个特性音?(又称偏音)“4”与“7”在音律上高低带有微差。“4”音偏高(接近于升4),“7”音偏低(接近于降7)。根据演唱演奏及旋律的进行,它们随曲而变动游移,具有游移一稳定性,它们的游移走向,通常是“4”向“3”倾向,“7”向“6”游移,如《秦桑曲》中的若干音:(碗碗腔旋律片段)

  A“4”向“3”倾向游移

  (曲谱)

  上例演奏效果是“4”向“3”滑奏移动,第三小节处实际效果是(谱)压弦中“4”音偏高才不失其风格之所在。

  B“7”向“6”倾向游移

  (曲谱)

  由压揉产生的“7”音高变化,(偏低)游移过渡到“6”后,继而滑向主音“5”,这种由不稳定的偏音过渡,使乐曲风格增添了浓烈的韵味,“秦风味”一下就油然而得。

  其次,陕西戏曲音乐的旋律进行也有其共同规律的特点,一般情况下是,上行跳进,下行级进。《秦桑曲》旋律片段:

  (曲谱)

  这种上行旋律跳进,下行旋律级进的曲调旋法,在秦腔、眉户、碗碗腔音乐中,随处均可找到。跳进可产生活跃与激动的情绪,下行级进行则产生柔和、委婉、哀怨的情绪,由此交错灵活使用,使地方风格鲜明的表现出来了,即委婉激情,又抒情舒畅柔和,这就是陕西戏曲风格的所在,也是陕西秦筝流派在演奏中所要体现的风格。委婉中有哀怨(下行音阶进行,同时“7”音偏低、偏伤、偏悲),激动中有抒情(特别如曲中的七度大跳,具有“甩腔”的音响效果,容易产生冲动感情,抒发内心深处的激情的思潮)所以说秦声与秦筝在风格和神韵方面,乃是一脉相传,七律相通的。

  《秦桑曲》在继承秦筝陕西流派演奏风格方面体现较浓厚,同时又由于延甲同志多年勤学苦练,并吸收了别的筝派的演奏技艺与长处,使《秦桑曲》在陕西流派、演奏技法等方面更加丰富,更加光彩。

  (三)

  在继承和发扬陕西流派演奏艺术风格,挖掘、整理、编写筝史、筝曲和编创秦筝新曲以及培养秦筝演奏人才方面,周延甲同志作了大量工作,成绩显著,这振兴(某种意义上是重建)陕西秦筝流派,成果累累,成就喜人。

  五十年代初,延甲曾求教于我国著名古筝演奏家、曹正、高自成、王省吾门下,对我国古筝流派的演奏艺术,有较系统的全面的学习,五十年代末留校任教后,开始对陕西秦筝进行探讨,而对秦筝在陕西濒临失传的痛心局面,在六○年他提出了“秦筝归秦”。此后,大胆实践,从演奏技法到演奏风格,从筝曲到筝史,为自己设制了许多专门研讨课题,开始了艰苦、细致、系统的学习和探索。

  曹正教授曾指出:“很多民间乐曲,首先是为声歌伴奏,然后是自弹自唱,最后由于只弹不唱而转化和形成纯器乐风的”(《古筝迷胡曲集》前言按语一文)。陕西地方戏曲音乐眉户曲调(也称迷胡)历史上是用秦筝作为伴奏乐器的。眉户清曲不妨亦可移作筝曲试奏。于是,延甲同志在六○年编订了《古筝迷胡曲集》,后来奔波在陕西省戏曲研究院拜名艺人、名演奏员为师,虚心求教。黄忠信(已故)老先生唱一句,他用筝弹一句,黄育英琴师用板胡拉一句,他用筝模仿一句,直到老师满意。经过努力学习和刻苦钻研,大大丰富了古筝演奏技术。1961年全国古筝教材会议在西安召开时,迷胡筝曲得到与会专家们的承认和肯定,被列入全国艺术院校古筝专业学生的必修和选修曲目的的《长城调》、《罗江怨》、《道情》等十七首。这些筝曲为古筝教学增添了新的内容,也是继承和发扬陕西秦筝演奏艺术流派奠定了基础。迷胡筝曲,无论在演奏技法,作品风格,和丰富筝的音乐表现力方面,都是很有艺术价值的。著名筝学家王巽之先生(已故)说“陕西派多抒情”,音乐评论家肖兴华先生说:“陕西派多为抒情性的歌唱,”就是指的这些旋律优美、韵味别致的迷胡筝曲。

  经过多年的古筝教学实践的演奏,使他认识到,筝曲作品与演奏不能永远停留在单纯的模拟唱腔上面,而应当注入新的内容,新的技法,新的思想,一句话——创新。但这种创新和变化不能离开源流,也就是说“万变不离其宗”,这个“宗”就是秦声、秦风、秦韵。要使秦筝奏出新秦声,又需要下功夫再学习,再实践,挖掘探讨秦风秦韵的所在,为创作与演奏、教学打开畅通的门路,如早期的《绣金匾》,以及后来的《姜女泪》、《凄凉曲》、《道情》、《百花引》等,都是经过整理改编的秦筝独奏曲,尤其《姜女泪》,那充满悲苦、愤懑、哭诉的音调,就是运用眉户音乐中的《慢长城》、《快长城》、《长城过门》等牌曲唱段的自然连缀,塑造了民间传说中哭倾长城的孟姜女形象。真有“句句血,声声泪”的艺术效果,催人泪下,感人至深。唐张祜诗云:“十指纤纤玉笋红,雁行轻遏翠弦中,分明似说长城苦,水咽云寒一夜风。”看来,唐代就有“哭长城”牌子。

  笔者在1983年西安秦筝学会成立时,曾在《秦筝》上撰文,对学会有过热切的希望,对延甲同志在筝学研究方面的成就也略有评述,延甲同志通过近30年的学习和教学,使他认识到一个流派的形成,必须经过长期的、刻苦勤奋的学习,扎根于戏曲,从民间音乐家土壤中吸收养料,方能开花结果,具备独特的演奏技术与风格,正象山东流派的形成,是困为多年来伴奏山东琴书和八板套曲的结果,河南筝派的形成,则是伴奏鼓子曲、曲剧的结果。他是这样想,也是这样作的,通过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无休止的“无穷动”中,谱出了一曲曲秦声,为振兴陕西秦筝艺术在奉献着。

  在筝的理论建设上,他做了大量工作,特别是他主要负责秦筝学会工作以来,曾发表了一系列很有学术价值的论文,如“继承和发扬陕西秦筝流派演奏艺术传统”、“秦筝和陕西流派”等,对陕西流派的源流、历史、以及传统风格、筝曲等作了较为全面的阐述。

  在三十年的教学生涯中,他培养了一批很有演奏水平的筝演奏家,除艺术院校任教的中青年教师曲云、魏军、尹群外,在国内一些艺术院团中,也有很多艺术成就较高的筝手。此次电视大奖赛决赛的五名选手中,就有四名是他曾教过的学生,少则一年,多则八年。他们演奏的秦声秦乐,波及海内外,得到很高的评价。

  音乐教育、音乐演奏、音乐创作三并举,兼双肩挑于一身(民乐系主任和秦筝学会副会长),其压力确实不小,但他的耐力很大,事业心,责任感和使命感鞯策自己勇往直前,对过去的成就他满不在乎,对于未来充满了信心,当他和他的同行们从京凯旋归来,学院和有关文化部门领导为他们庆功祝贺时,他毫无倨傲之意,只是淡淡一笑,意味深长的出了一口气,谦诚地说:“耕耘自有收获,秦筝艺术的繁荣要靠大家,与海外和有些地区比较,我们差距还很大。”

  愿周延甲同志在未来的道路上大步前进,为繁荣秦筝艺术,振兴和发展陕西流派,“秦筝归秦”,更上一层楼。

「《秦桑曲》与陕西秦筝流派」相关文章

1. [古筝教程] 《秦桑曲》与陕西秦筝流派

2. [古筝教程] 继承和发扬陕西秦筝流派演奏艺术传统

3. [古筝教程] “秦桑”音律美 别是一家声——浅谈《秦桑曲》

4. [古筝教程] 秦筝和《秦桑曲》

5. [古筝名曲] 古筝名曲赏析-十大古筝名曲《秦桑曲》 朱雀790

6. [古筝名曲] 古筝名曲欣赏-《秦桑曲》-中国十大古筝名曲欣赏

7. [伽倻琴名曲] 古筝名曲赏析-十大古筝名曲《秦桑曲》幽韵牡丹韵

8. [伽倻琴名曲] 古筝名曲赏析-十大古筝名曲 古筝演奏家 李凡演奏《秦桑曲》朱雀011A

9. [古筝教程] 论中国古筝流派

10. [古筝教程] 古筝流派

本文来源:https://www.yueqiquan.com/a35525.html

「《秦桑曲》与陕西秦筝流派」相关内容

「《秦桑曲》与陕西秦筝流派」相关专题

其它栏目

也许您还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