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杂谈

当前位置: 乐器圈 > 音乐杂谈 > [音乐杂谈] 宋元音乐三:宋词与姜夔的创作

[音乐杂谈] 宋元音乐三:宋词与姜夔的创作

时间:2015-04-20  2015-04-20  音乐杂谈  手机阅读
三、宋词与姜夔的创作
   晚唐、五代的曲子,到宋代称为“宋词”,或称“小唱”。宋代由于城市经济的繁荣,市民阶层的壮大,城市勾栏、瓦肆里说唱、戏曲的发展,以及文人士大夫的普遍爱好,宋词在社会上风靡一时,是当时最流行的一种歌曲形式。
  
   北宋初年,由于经过了一段休养生息的时期,出规了暂时升平的景象,文人士大夫普遍沉缅于纸醉金迷的小天地里,所以文人词仍不脱晚唐五代那种“倚红偎翠”的陋习。北宋中期以后,随着社会矛盾的加深,词风有了转变,开始出现了善创新曲的词人——柳永。柳永早年虽然“好为淫冶讴歌之曲”,但他晚年大量羁旅行役之作,还是多少反映了当时知识分子找不到出路的苦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他的词由于词曲紧密结合,便于歌唱,所以传播较广,有所谓“凡有井水处,即能歌柳词”的说法(叶梦得《避暑录话》)。柳永以后,大词人苏轼对词的发展有相当的贡献。他一扫往昔文人词的脂香粉气,树立了雄健的词风,如他的《念奴娇》“大江东去”就以豪迈旷廓的气概歌颂了祖国的大好河山,追念了历史上的英雄豪杰,所以无怪元·芝庵《唱论》要说“关西大汉打铁绰板唱‘大江东去’”的话了。北宋末期,统治阶级已进入溃烂时期,特别是徽宗当政以后,情况更加严重。当时大晟乐府(徽宗设置的音乐机构)的周邦彦等人,又把词拉回五代宋初的老路上去,周邦彦本人会作曲,写了大量的“自度曲”,其中虽有一些较为可取的写景怀古与抒写旅愁的作品,但绝大部分是描写酒色与风花雪月的艳词。
  
   南宋初期,北方人民在金的统治下展开了英勇的反抗斗争。他们曾在公元1140年前
  
   南宋后期,自符离一战(1163年)以后,金国因内部矛盾已无力南侵,偏安一隅的南宋王朝也满足于这种小康局面,当然更无北伐的雄心。因此,在箫声花影之中、一种苟且偷安得过且过的风气很快就蔓延开来,充溢了当时整个的上层社会。这种风气自然也波及词坛,以姜夔等人为代表的“婉约派”词章可以说就是这种反映。
  
   姜夔(约1155—1221),字尧章,别号白石道人,江西鄱阳人。他自幼即以诗词擅名,并爱好音乐与书法。成年以后屡次参加科举都没有考中,所以只好去依附“名公巨儒”,充当幕僚清客。从他的有记年的作品来看,自1176年到1206年的三十年间,他的足迹走遍了江西、湖北、湖南、江苏、浙江的广大地区,他的年华似乎也就是在飘泊羁旅之中逝去的。姜夔的内心是矛盾的:他一方面不满眼前的局面——残破的河山与统治者的纸醉金迷,但又跳不出狭小的生活圈子,不能参加到广大人民的实际斗争中去,而只对统治者采取维护的态度。所以他与慷慨高歌、直书愤词的张元干、辛弃疾等人不同,他只能在《扬州慢》、《凄凉犯》等“自度曲”和填词之作中,通过委婉曲折的感叹,在“清妙秀远”的意境中,微微透露出几丝爱国的愁思。
  
   据宋·周密《齐东野语》记载,宋时官府修内司曾刊印过载有几百首词调的大型谱集《乐府浑成集》,可见当时宋词乐谱是很多的,可惜现已大部失传,只有个别残谱见于明·王骥德《曲律》。现存宋谱以《白石道人歌曲》(图76)所载姜夔和范成大的十几首“自度曲”与填词之作,以及元刻宋·陈元靓《事林广记》所载《愿成双令》等曲较为可信,大致反映了宋词音乐的原貌。至于明末《魏氏乐谱》、清初《九宫大成南北词宫谱》、《东■琴谱》和《松风阁琴谱》筹书所载词谱,虽也间有自有渊源的宋词古谱,但大部均是明清人所谱,不足为据。
  
   宋词的创作方式,分为旧谱填词与自创新曲——“自度曲”两类。前者即利用隋唐以来民歌、曲子或歌舞大曲、法曲的片段——词牌填人新词。填词时可以运用“减字”、“摊破”等手法加以变化。减字,即减少原词句子或字数,音乐也相应紧缩。摊破,即增加原词句子或字数,音乐也相应扩充。后者即利用民间流传各种乐曲的素材,另创新的词牌。姜夔“自度曲”中有一首《凄凉犯》,旋律的进行与宋代民间曲子《愿成双令》相近:
  
   这个事例说明,姜夔“自度曲”的音乐素材和形式可能均来自民间。
  
   宋词演唱时,由歌者手执拍板击拍演唱,有时也可由另一人吹哑觱篥或箫伴奏。宋时著名歌者有袁绹。据说,有一年中秋节的夜晚,袁绹曾与词人苏轼同游京口(今江苏镇江)金山夺。其时,天宇四壁,一碧无际,长江流水波涛倾涌,皎洁的月色照耀如同白昼一般。苏轼乘兴写了《水调歌头》“月色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一词,让袁绹演唱。袁唱得非常动听,苏轼也很满意(清·高承■《豪谱》)。
  
   宋词的体裁形式主要有令、慢、近、犯等。
  
   令,又名小令或令曲,是宋词中最简单的形式。它的名称来自唐代的酒令。唐人于宴会时即席填词,利用流行的小曲当作酒令。因而得名。令有单叠与双叠两种。单叠小令,实例有《黄莺吟》、《醉吟商小品》等。
  
   黄莺吟
  
   宋·陈元靓《事林厂记》谱
  
   王迪译
  
   此曲原来用琴伴唱。歌词格律及部分词汇与北宋柳永《黄莺儿》词大致相同。曲调素材简练,富于抒情性。它通过一双黄莺在花间飞舞的描写,表现了作者喜悦、欢快的心情。全曲实际上是由5216这个核心音型发展而成的一首短小民歌。
  
   双叠小令,实例有《愿成双令》及姜夔的《隔溪梅令》等。
  
   愿成双令
  
   宋·陈元靓《事林厂记》谱
  
   王迪译
  
   《愿成双令》是产生于北宋的民间曲子。现存歌词最早见于北宋《刘智远诸宫调》。其特点是上叠首句为三、三句,下叠首句为七字句。上下叠曲调,除“换头”变化外,其余完全相同。
  
   宋词中,单叠小令比较少。所谓小令,主要指双叠小令。南宋张炎《词源·讴曲旨要》讲到小令的特点时说:“歌曲、令曲四捎匀”。匀即“韵”。就是说,小令歌辞一般有四个落韵之处。在音乐上,凡落韵处,多在主音或属音上,而且都是强拍。因此,四匀也称“四匀拍”。上例■处,均为落韵处。
  
   慢,又叫“慢曲”或“慢曲子”,曲调较长,唱时用板打拍,其特点是“重起轻杀”,富有抒情效果。慢曲中最短的是《卜算子慢》,八十九字。较长的有李存勗的《歌头》,一百三十六字。一般多在九十字左右,如姜夔的《扬州漫》:
  
   扬州慢
  
   此歌是姜夔在1196年冬至的傍晚,路过杨州,眼见此地十几年前曾被金兵骚扰,至今仍是一派凄凉景象,引起他心中无限伤感而作的。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南宋朝廷屈辱苟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
  
   慢曲的形式特点,张炎《词源》说,慢曲有“八匀”(八韵),分为“大头曲”与“叠头曲”两类,节奏处理上有“打前拍”与“打后拍”的区分。“大头曲”是“大头花拍居■五”,就是说第五拍,即下叠换头处为一“花拍”。“叠头曲”是“迭头艳拍在前存”,就是说在乐曲开头叠用双“头”,须加一“艳拍”,这种开头叠用双头的处理手法,称为“迭头”。
  
   《扬州慢》开头“淮左名都,竹西佳处”,即“迭头”。它与下句“解鞍少驻初程”,是全曲的基本旋律。它肯定了全曲基本调性F宫调式,但是D羽调式也占有重要地位。此外,变化半音#1的运用也很具特色。
  
   近,又叫近拍,或过曲。它可能原是大曲中慢曲以后,人破以前由慢转快的部分。近,一般都长于小令,而短于慢曲。最短的近是《好事近》,四十五字。最长的是《剑器近》,九十六字。一般的如姜夔《淡黄柳》,六十五字:
  
   淡黄柳
  
  
   这首歌是姜夔旅居南宋边城合肥时所作,写得虽然比较伤感,但是通过空旷的城关、拂晓的号声和柳色的对比,仍然流露了作者对南未屈辱苟安的不满。全曲主要是由开头一拍的旋律变化发展而成。基本调性是E羽调式。其中下叠“燕燕飞来,问春何在”一句,经过紧缩的主题在下四度上再现的处理手法,颇具特色。
  
   犯,又称犯调。此名始见于唐代,盛行于北宋末年,犯有两种含义,一种是指句法相犯,即把原来分属于几个不同曲牌的乐句联成一个新的曲牌。如采用三个曲牌称为“三犯”;采用四个曲牌,称为“四犯”。《四犯剪梅花》就是由《解连环》第七、八句,《醉蓬菜》第四、五句,《雪狮子》第六、七句,《醉蓬莱》第九、十句拼成的。这种曲式可能就是后世昆曲中所谓的“集曲”。一种则是指转调或转换调式。《词源·律吕四犯》中举出犯有四种:宫犯商、商犯羽、羽犯角、角归本宫,均为转一个调。宋词中还有连转两个调的,如吴文英的《琐窗寒》,但这种情况并不多见,运用较多的是转一个调的宫犯商和商犯羽两种。
  
   属于商犯羽的曲例,有姜夔的《凄凉犯》:
  
   凄凉犯
  
  
   这首歌也是姜夔旅居合肥时所作。淮南的合肥是南宋边城,当时戍楼上凄凉的号角声,夹杂着渐渐远去的战马的嘶声,引起他无限愁思,于是写下了这首悲歌。此歌写成之后,姜夔曾到临安(杭州)请宫廷乐工田正德用哑觱篥伴奏演唱,效果很好。
  
   据宋姜夔《“凄凉犯”序》称,凡转调一定要两调主音相同“所住字同”。《凄凉犯》的基本调性是夷则羽,但上叠从“一片离索”到“情怀正恶”,下叠从“晚花”到“红落”的曲调,却已转入“夹钟商”。夷则羽与夹钟商两调,除前者用夷则,后者用南吕外,其余各音完全相同:
  
  
  
   就是说,夷则羽转夹钟商时,只须将夷则——宫音升高半音,作为新调的南吕——变徵就成了,两调“住字”(主音)均为仲吕,只是前调仲吕为羽(6),而后调为商(2)。这种转调的办法,就叫“商犯羽”,或“商羽相犯”。《凄凉犯》一曲,通过调性变化给人以鲜明的印象,使曲调增添了几分凄凉的情调,其艺术处理是比较成功的。不过,过分强调“住字”相同才可相犯是没有道理的,因为在实践中住字不同的转调早已应用。
  
   宋词与乐府,唐诗五言、六言、七言等方整性句式结构不同,它的每个词牌,句式结构的变化极为复杂,如上引《淡黄柳》,上叠第一句是四字、五字,第二句是七字,第三句则为六字、七字。下叠第一句是三字、五字,第二句是六字、八字,第三勾是四字、四字,六字。这种长长短短的乐句结构,更适于表现细致复杂的情感变化,因此它很快就被新兴的说唱、戏曲艺术所吸收。它的产生对于我国音乐的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
  
   宋词在音调上也有自己的特点。其音阶形式基本上属于杂用清角(4)与变徵#4的先秦传统音阶,但有时也用降七级音b7(闰)音的清商音阶。一般来讲,旧音阶宫、羽调式较为常用,有时也用徵调式、商调式和角调式。其转调手法,常转上下四度的近关系调,有时也转大二度调,如《古怨》即由E商调式转为E宫调式。在旋律进行上,三度的进行较为常用,特别是用在乐曲开头和结尾,如《扬州慢》的135,《愿成双令》、《凄凉犯》的357,《杏花天影》的46 等。还有 76或5#43等小三度下行级进的典型音型与五度、六度跳进,如■与■的进行等。此外,变化音#1、#2、#4b7的运用也很有特色,如《杏花天影》即其典型的一例:
  
   总之,宋词音乐由于有自己的特点,所以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在当时产生了极为广泛的影响。
  

「宋元音乐三:宋词与姜夔的创作」相关文章

1. [音乐杂谈] 宋元音乐三:宋词与姜夔的创作

2. [音乐杂谈] 近代音乐三:弹词与大鼓弹词

3. [音乐杂谈] 明清音乐三:弹词与鼓词

4. [音乐杂谈] 中国现代音乐三:声乐创作

5. [音乐杂谈] 中国当代音乐三:声乐创作

6. [音乐杂谈] 宋元音乐十:渤海、契丹、女真等少数民族音乐的发展

7. [京胡名曲] 《京韵风》作曲:宋学文 黄河 指挥:宋学文 京胡演奏:付馨芳 伴奏:德之韵民族管弦乐团

8. [音乐杂谈] 宋元音乐五:杂剧与南戏杂剧

9. [音乐杂谈] 宋元音乐四:鼓子词、唱赚、诸宫调、货郎儿

10. [音乐杂谈] 宋元音乐九:熊朋来和他的《伐檀》

本文来源:https://www.yueqiquan.com/a7133.html

「宋元音乐三:宋词与姜夔的创作」相关内容

「宋元音乐三:宋词与姜夔的创作」相关专题

其它栏目

也许您还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