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动态

当前位置: 乐器圈 > 行业动态 > [行业动态] 国家大剧院五月音乐节,让室内乐“有氧呼吸”

[行业动态] 国家大剧院五月音乐节,让室内乐“有氧呼吸”

时间:2015-04-13  2015-04-13  行业动态  手机阅读

  “室内乐”?如果几年前提到这个词,可能大多数人都会在后面打上一个问号。而今再提这三个字,也许会有人迫不及待地告诉你:“我看过!”这就是国家大剧院的“五月音乐节效应”。

  如果说歌剧和交响乐是结构宏伟、气势磅礴的雕塑群,室内乐则是精致优雅、形态多样的工艺品,其技巧复杂高超,常常令人叹为观止,其灵活性、可塑性亦在古典音乐领域独占鳌头。西方世界数百年的传承,使得室内乐早已融入了当地城市的血液。然而在国内,它却是长久以来被大多数人所忽略的一隅。但是自2009年5月始,这种状况发生了变化——国家大剧院慷慨地将一年之中最好的时节5月给了室内乐,让它每年都以主人公的姿态出现在公众面前。这就是现在人们看到的“五月音乐节”。

  成功跨越第一个“五年计划”

  迄今,五月音乐节已经走过了第一个“五年计划”,迎来了第六届。最初的“人为灌输”已渐渐过渡到“自我接受”,越来越多的观众对室内乐的态度开始从“要我看”转变为“我要看”。当初真正能买室内乐账的人并不多,国家大剧院做出打造“室内乐节”的决定,依靠的就是摸黑探路的勇气以及打持久战的思想准备。而2009年首届五月音乐节却给人们留下了极为惊艳的第一印象,国家大剧院将柏林爱乐、维也纳爱乐、克拉罗内三重奏、苏黎世室内乐团、荷兰皇家音乐厅爵士乐团等多支世界超一流顶尖力量,在一个月内汇聚到同一舞台上。果然,室内乐在京城一炮打响。然而,当人们满怀兴奋走出剧场时,国家大剧院却面临着一个棘手的问题——起点太高,接下来的路该如何走?

  国家大剧院演出部常务副部长任小珑打了一个比方,“策划一个音乐节和炒一桌菜相似,一桌好菜没有厨师投入无上的热情是不行的。回想我们刚开始炒这桌菜的时候,食材不好找,食客也难觅,但现在已经不是这样了,我们这桌菜越来越好做了。”话说得简单,然而从青涩走向成熟并非唾手可得。当人们为国家大剧院强大的资源整合力心悦诚服时,国家大剧院考虑的问题却更多。第一年,人们来看五月音乐节图的就是个新鲜,可一下把大家的胃口吊上去了,就只能给来年增添更大的压力。人们常说“期望越大,失望越大”,五月音乐节却打破了这个魔咒——第二年,王健、柯林·安德鲁斯来了,琉森节日弦乐团、艾灵顿公爵大乐团来了;第三年,穆特、曹秀美来了,李斯特室内乐团、萨尔茨堡室内乐团来了;第四年,乔纳森·科恩、巴什梅特来了,圣马丁乐团、莫斯科独奏家乐团来了;第五年,吉顿·克莱默、艾莉森·巴尔松来了,维也纳爱乐大提琴5+1、意大利音乐家合奏团来了。今年,萨宾·梅耶、拉卡托斯、雅尼克来了,欧洲嘉兰古乐团、伦敦莫扎特演奏家乐团来了……任小珑说:“以前我们和国外的乐团沟通档期,他们可能早就安排满了,如果邀请他们为五月音乐节单独过来一趟,他们也会犹豫,因为对方不太了解北京的艺术环境和观众。现在一些国际经纪公司、室内乐团都会提前跟我们联系,他们大多会事先把演出计划报给我们,也会把巡演的安排尽可能向北京靠拢,我们还可以促成很多国际独奏家和中国艺术家的合作。”

  做会动脑筋的“厨师长”

  作为一名合格的“厨师长”,国家大剧院不仅要推出丰富的菜品,还必须要考虑到食材的选择、营养的搭配,甚至刀工、火候、摆盘,一丝一毫都不能差。此外,还有一个最关键的问题:怎样才能不让客人“吃腻”。如果说第一年的五月音乐节是大而全的世界版图,从第二年开始,这个版图上便出现了鲜明的主题,主题就好比一个导航仪,引导观众在室内乐领土中快而准地到达目的地。2010年的主题是“巴赫全套无伴奏大提琴曲”,由王健一人在小剧场连演3天,当时不少观众一场没落,因为这样的机会实在鲜有。2011年,在“帕格尼尼24首随想曲饕餮之夜”的主题之上,国家大剧院还为观众制定出了一条最佳的室内乐游览路线——不论是独奏、重奏还是协奏,一条鲜明的弦乐主线始终贯穿。弦乐这种室内乐演奏中最常见、最不可或缺的形式,让听众领略到了艺术家的默契配合。接下来的一年是全套贝多芬大提琴奏鸣曲,小剧场5场音乐会从独奏到五重奏,以阶梯式的方式展现了室内乐不同层次和组合的魅力。2013年主打的是勃拉姆斯小提琴钢琴奏鸣曲全集,与之相呼应的,则是6支中国室内乐组合、20余位杰出演奏家所展示出的中国室内乐力量的崛起。今年的主线则是“完全莫扎特”——20余部莫扎特作品遍布于10场音乐会中,其间贯穿了启程、回旋、灵感、庆典、邂逅、致敬等不同主题,包含了莫扎特在不同时期创作的各类作品,音乐会版歌剧、交响曲、协奏曲、室内乐应有尽有。


  
  

  五月音乐节在既定高规格的基础上,正在进一步提高着策划质量,今年又攀上了一座高峰。如果说之前的巴赫、贝多芬、勃拉姆斯是撷精华而取之,今年的“完全莫扎特”则是对这位古典音乐巨匠的全面概括。“美好五月快来到,重为万物披绿装。”这是莫扎特《渴望春天》中的唱词,是他在辞世那一年所作。可见,作曲家对美好的5月何等珍视,而国家大剧院对5月的珍视正与莫扎特不谋而合。来到这个舞台上的艺术家们,也同样承载着这份珍视,将心中最美的莫扎特音乐献给观众。钢琴家陈萨打了一个比方:“莫扎特的音乐像一个天使,其实早深谙了人间悲苦,却选择用最亲切纯真的声音来与世人对话,传达一种人生哲学。他又像是一个顽童,脑子里充满了奇奇怪怪的戏剧场景,听者很容易从他的音乐里得到慰藉和乐趣。”而这也正是国家大剧院希望观众从五月音乐节中获得的体验。

  “打开观众想象力”是国家大剧院五月音乐节的又一大特征,也是让人们年年保持“新鲜感”的关键所在。以今年17场音乐会为例,不仅覆盖了室内乐所能展现的各种乐器和演出形式,还让室内乐玩出了多重花样——古典大咖的高端会晤、多种乐器的大胆混搭、前所未有的组合形式、出其不意的精巧曲目,都足以挑动观众的味蕾。这样的“小”室内乐,内里却有着“大”学问。“我们每年都在‘搜刮’艺术家,给他们压力,要求他们变出新的花样。”任小珑说。国家大剧院以寓教于乐的方式,带观众深入了解室内乐的精髓,而不仅仅是让观众来了看个热闹便罢。比如人们欣赏打击乐,可能关注的是演奏家魔术般的技巧和手中五颜六色的鼓槌,李飚却告诉你,打击乐风风火火的外表下有着非常精妙的内核,甚至在排练时“没有一次不和搭档争论”;有些人对于古乐器的音色可能有偏见,然而欧洲嘉兰古乐团的指挥法比奥·比昂迪却告诉你,巴洛克乐器的使用能让乐团的音色变得温暖圆润,古乐器的音色并不像大家想象的那样僵硬粗糙;又有人喜欢将吉卜赛音乐加以个人主观定义,然而 “吉卜赛小提琴之王”罗比·拉卡托斯却告诉你:“吉卜赛人自小学习各种类型的音乐,成长于竞技式的音乐环境,我并不想在某种程度上以理智的方式来主导演奏,不会去想我的乐句是古典、爵士或者流行。我用颤音演奏,会运用布鲁斯音乐的曲调,也还有一些融入流行元素的改编曲。”这样的多重体验,还是你想象中吉卜赛音乐的模样吗?

  让室内乐流淌在城市血脉中

  票房有了保证并不是国家大剧院的最终目的,它有着更为长远的打算——让室内乐流淌于城市的血脉,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维生素”。所以,在这条室内乐的普及之路上,国家大剧院一直是执拗的,也是有野心和眼光的。在经历了三年的打磨和历练之后,2012年,五月音乐节第一次走出了剧院,来到了百姓中间,演出场次甚至比剧院之内的还多,而这居然是完全免费的!在特教学校,艺术家手把手教自闭症儿童弹琴,尝试用音乐打开他们的心门;在福利院,台上是朝气蓬勃的年轻人,台下是头发花白的爷爷奶奶,连接他们的是悠扬婉转的《梁祝》;在故宫,音乐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时空交错感,帮助人们完成了一次难得的心灵荡涤……小提琴家吕思清将“走出去”比作“伸出双手邀请大家”,他说:“这不仅让更多人有机会接触和认识到室内乐之美,也能让艺术家了解到观众想听什么、感受什么。”大提琴家朱亦兵则认为:“能触摸到的音乐才能让人感到真实,进而真正了解它的魅力。”福利院中一位80多岁的爷爷说:“我们老人腿脚不方便,出去买次票太不容易了,国家大剧院把音乐送到我们跟前,简直是喜出望外!”今年,国家大剧院将再次走出去,22场公益演出将走进博物馆、医院、学校、社区、古镇、地铁、教堂等场所,将动听的音乐及其背后的趣事与更多人分享。

  就这样一步一个脚印,6年过去了,国家大剧院五月音乐节在中国“捧红”了室内乐,让室内乐见天光、接地气,将这一小众的艺术形式和大家伙的生活连接在了一起,与这个城市的人们共同进行着“有氧呼吸”。今年,你会成为这个大家庭中的新成员吗?(中国文化报/梁伟丽)

「国家大剧院五月音乐节,让室内乐“有氧呼吸”」相关文章

1. [行业动态] 国家大剧院五月音乐节,让室内乐“有氧呼吸”

2. [演出资讯] “中国夜莺”黄英与I Musici的《四季》之约-2013国家大剧院五月音乐节闭幕音乐会:四季与歌

3. [演出资讯] 国家大剧院五月音乐节演出日程

4. [行业动态] 2014年国家大剧院五月音乐节演出安排

5. [行业动态] 国家大剧院五月音乐节主打莫扎特

6. [行业动态] 国家大剧院五月音乐节将迎不眠夜

7. [行业动态] 琴童凭考级证可获国家大剧院五月音乐节30元票价

8. [行业动态] 国家大剧院五月音乐节公益演出进政协机关

9. [行业动态] 国家大剧院五月音乐节为高校学子送青年节大礼

10. [行业动态] 国家大剧院五月音乐节凸显中国力量

本文来源:https://www.yueqiquan.com/a2446.html

「国家大剧院五月音乐节,让室内乐“有氧呼吸”」相关内容

「国家大剧院五月音乐节,让室内乐“有氧呼吸”」相关专题

其它栏目

也许您还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