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动态

当前位置: 乐器圈 > 行业动态 > [行业动态] 京剧传承:从手把徒弟到“音配像”

[行业动态] 京剧传承:从手把徒弟到“音配像”

时间:2015-04-13  2015-04-13  行业动态  手机阅读
  京剧是我国最具代表性的传统戏曲,其以演员和观众为土壤,以声音、形象和技艺为茎干,通过口传心授的生长方式,繁衍成为枝繁叶茂的盘根老树。
  
       探究京剧传统传承方式的流变,可大致总结为以下几种形式。
  
       手把徒弟。师徒相传是最古老也是生命力最长的京剧传承形式。手把徒弟简言之是演员以个人名义在家收授徒弟,如程砚秋是荣蝶仙的手把徒弟,张君秋是李凌枫的手把徒弟。其最大优点是以代代相传的方式保持了京剧的纯正原貌。拜师收徒需双方立字为契,一般规定学习期间学生与老师一起生活,生活学习费用由老师负担,人身关系完全属于老师。徒弟往往要先做实际上的童工奴仆两三年才能真正开始学艺。徒弟在学习期间的舞台收入全部归老师,即使学成后独立上台演出,老师也要提取学生前两三年演出收入的二成到三成作为回报。
  
       旧式科班。无论组织规模还是传承效率,科班都是京剧历史上最重要、最优良的传承方式。科班制度以清代戏曲繁荣特别是京剧兴起为大背景,依托成熟的民间戏曲运营模式,积累了丰富的传艺经验,形成了一套严格有效的集体教学方法。其中,清末民初的富连成(初名喜连成)是京剧史上延续时间最长、培养人才最多的科班,为京剧发展巅峰期典型代表。科班往往只收男生,8岁至9岁入学,吃住学均在科班之内,坐科7年,期满出科。入学年至3年后,老师根据学生自身条件再按照老生、旦行、净、丑等分科教授——这种分科是灵活的,如发现学生不适应本科学习,在老师的建议下也可以改行,如叶盛兰由旦行改小生,袁世海由老生改净行都取得了成功。
  
       科班教学的特色是“普遍施教,重点培养”,具体方式为“心传口授,个人领会”。科班的学习生活紧张而有序,如富连成规定学生每天6点起床练功,文行吊嗓学戏,武行练习武功。上午10点吃早饭,11点到戏园参与实践演出,忙时一天要演八九出戏。直到下午6点才能回社吃晚饭,饭后仍分文武两行用功学戏,晚10点就寝。除年底封箱后可以休息几天外,天天如此。高强度、半封闭的科班模式虽有弊端,但夯实了学生的基本功,磨练了年轻人的性格,塑造了必需的职业道德。
  
       家请教师。出身富足的学生出资聘请老师来家中教戏,以梅兰芳为典型。学生不但人身上不归属于老师,且在经济上也是资方,相较而言是更为纯粹的传承方式。这是师徒关系流变的一个分支。
  
       戏班兼教学。可以看做是基于家传授艺之上的戏班和科班的混合体,俗称家班,以家族为主,边演出边教授自家弟子,并兼收少量外姓学生,毕业后一般要在本班社效力,如“厉家班”等,是介于家庭教坊和社会化培养之间的一种集体传承形式。
  
       票友下海。是指酷爱京剧艺术、喜欢业余演出而不计报酬的戏迷经过自学和拜师等深入学习后,从业余表演转向专业演出。由于下海的票友大多文化水平较高,又痴迷艺术,不仅涌现了许多优秀演员如老生言菊朋、奚啸伯,小生金仲仁,花脸黄润甫等,更通过创作剧本、钻研唱腔和组织演出等方式充实京剧的文化内涵,提升了京剧表演的艺术水准,培养了广泛、稳定、高水准的观众群体,为京剧的普及与传承贡献力量。
  
       随着社会文明的发展和西方先进教育理念的传入,旧式科班演变为新式科班即早期戏校。较著名的有中华戏曲专科学校、上海戏剧学校,以及新中国成立后的中华戏曲学院、北京市戏曲学校等。学生进入戏校后除跟着专业老师学戏外,还兼学文化知识,还实行了男女同校,扩宽了育才领域。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从中央到地方建立了完整配套的人才培养和选拔制度,并借助于唱片、广播、电影等传播娱乐方式,制作了如《群英会》等大批堪称经典的京剧电影,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传播京剧文化。改革开放后,在人才培养方面,中国戏曲学院开办的京剧优秀青年演员研究生班,历经十几年硕果累累,并在此基础上推出京剧流派班,依托该流派传承人所在地的历史积淀和传承优势,综合资源、配套教学。这种把流派普及和人才遴选相结合的招生,是京剧传承方式的一种创新。在整理抢救传统经典剧目方面,原全国政协主席李瑞环提出并亲自主持京剧“音配像”工程,动员了全国范围内的优秀演员和制作力量,历经17年完成这项包含300多出重要剧目的浩大工程。这套“音配像”基本忠实地保留了久负盛名的表演艺术家的舞台呈现。京剧艺术的苍老根系,在文化政策和科技补救的新雨之后,焕发出新的生机。
  
       当前社会进入网络化时代,文化的传播途径越来越多样,京剧传承应当以“原汁原味”为基本原则,积极优化与更新文化遗产的传承方式;同时,积极运用高科技手段保存珍贵资料以便于进一步研究和传承,实现艺术展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对外传播四位一体的良性循环。
  

「京剧传承:从手把徒弟到“音配像”」相关文章

1. [行业动态] 京剧传承:从手把徒弟到“音配像”

2. [音乐杂谈] 长调传承:从民间走进学校的喜与忧

3. [叮咚名曲] ACCO艾酷云镜Hi,叮咚---智能互动聊天集锦。从“听见”到“听懂”, 从“感知”到“认知”, 真正的“语音机器人”

4. [五弦琴名曲] 伊文立在鸟巢玲珑塔五环塔音配像《程婴救孤》无情棍打得我皮开肉绽(五人乐队伴奏)国家一级琴师徐大鹏主弦伊文立上传

5. [五弦琴名曲] 伊文立在鸟巢玲珑塔五环塔音配像《我爱我爹》赵铁贤未曾说话热泪滴(五人乐队伴奏国家级琴师徐大鹏主弦)伊文立上传

6. [行业动态] 北京京剧传承之旅全球巡演启幕

7. [行业动态] 三问昆剧名家:昆剧传承与未来

8. [行业动态] 内蒙古京剧团少儿京剧班传承“蒙派京剧”

9. [行业动态] 京剧传统大戏集体上银幕

10. [手风琴教程] 从手风琴演奏的心理活动谈音乐表现

本文来源:https://www.yueqiquan.com/a5139.html

「京剧传承:从手把徒弟到“音配像”」相关内容

「京剧传承:从手把徒弟到“音配像”」相关专题

其它栏目

也许您还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