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动态

当前位置: 乐器圈 > 行业动态 > [行业动态] 民族声乐,能否突破“千人一腔”

[行业动态] 民族声乐,能否突破“千人一腔”

时间:2015-04-13  2015-04-13  行业动态  手机阅读

  评委直言本届“青歌赛”选手演唱风格大同小异引发热议—— 民族声乐,能否突破“千人一腔”?

  第15届CCTV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以下简称“青歌赛”)从昨晚开始进入最后的总决赛阶段。观众普遍反映,与以往相比,本届“青歌赛”缺少令人印象深刻的选手。特别是在最受关注的民族唱法组,选手表演雷同的问题非常突出,无论是作品风格还是演唱方式都大同小异,缺少鲜明的个人风格。

  著名乐评人、本届“青歌赛”评委之一金兆均直言不讳地指出,这一问题背后,是“千人一腔”现象正日益困扰我国的民族声乐领域。

  张也、宋祖英、王宏伟曾是唱响“青歌赛”的“民族好声音”

  “青歌赛”创办于1984年,之后基本上每两年举办一次。除了第一届不分唱法之外,每一届“青歌赛”的参赛选手都按唱法分为美声、民族和通俗三种。

  由于美声唱法曲高和寡,通俗唱法成名的途径太多,相比之下,民族唱法成为“青歌赛”舞台上最受关注的一组。也正是从“青歌赛”的民族唱法比赛中,走出了一大批观众熟悉和喜爱的歌唱家,比如彭丽媛、巴哈尔古丽、张也、宋祖英、祖海、龚琳娜、阎维文、刘斌、王宏伟、刘和刚等。他们每个人的演唱都有鲜明的特点,用专家的话来说就是“辨识度很高”,是当之无愧的“民族好声音”。也正因为如此,他们不仅从“青歌赛”脱颖而出,且绝大多数至今仍然活跃在舞台上,可以说支撑起了我国民族声乐的大半边天。

  然而,本届“青歌赛”开赛至今,还没有出现让人“过耳不忘”的民族唱法选手。这一问题引发观众热议。在总决赛开始前的最后一场比赛直播中,有观众直接向大赛监审组提问:很多民族唱法的歌手都没有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这是歌手自己的原因,还是作品的原因?

  《小背篓》越来越少,“高、硬、强、响”越来越多

  作为本届“青歌赛”评委,金兆均也注意到了这个现象。他毫不讳言地指出,“千人一腔”已经成为近年来我国民族声乐领域的一个突出现象。

  在金兆均看来,声乐教育对此难辞其咎。现在所说的民族唱法,准确说来应该是学院派民族唱法,因为结合了大量美声唱法而增加了发声的科学性,比原生态更适合舞台表演。

  然而,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普通高校开设声乐专业,金兆均发现一个普遍现象:很多声乐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将已经成功的歌手作为样板,从作品到音色都要求学生照猫画虎,以至于学生毕业时在演唱风格上越来越单一。

  金兆均同时指出,一些电视台和演出主办单位也要为产生这种情况负责。为了提高收视率,保证演出的观众数量,邀请业已成名的明星大腕无疑是最安全的做法。于是,在舞台和荧屏上,观众看来看去的都是那些熟面孔,而对于学习民族声乐的学生来说,则是一种强烈的暗示“如果不按照这条路走就不可能成功”。金兆均这样表示。另外,音乐作品本身的似曾相识,也加剧了“千人一腔”现象。金兆均说,目前在民族声乐领域存在一种以参加比赛为目标的创作,歌词上倾向于歌颂类的大题材,曲调上则形成了新时期的“高、硬、强、响”——所谓“高”,就是“不挑到highC不过瘾”,“硬”就是演唱上要求“有极大的力度变化”,而“强”和“响”,指的就是演唱的强度和响度。

  此类作品适合参赛,因为作品大、音域宽、驾驭难度高,能够很量化地体现出选手的水平,结果就是像《小背篓》这样扎根民间、刻画“小情感”的作品在民族声乐领域越来越少,“这无疑对我们年轻一代的声乐学习者造成很大困惑”。(文汇报/邵岭)

「民族声乐,能否突破“千人一腔”」相关文章

1. [行业动态] 民族声乐,能否突破“千人一腔”

2. [行业动态] 新疆文联“千人培训”暨双排键电子琴学术交流音乐会

3. [行业动态] 上海音乐家协会2013年民族管弦乐及民族声乐新作品征集公告

4. [演出资讯] 国风绕梁——民族声乐合唱音乐会

5. [行业动态] 第四届全国高等院校民族声乐大赛决赛通知

6. [行业动态] 第四届全国高等院校民族声乐大赛章程

7. [行业动态] 第四届全国高等院校民族声乐大赛各赛区联络方式

8. [行业动态] 第四届全国高等院校民族声乐大赛报名表

9. [行业动态] 第五届中国民族声乐“敦煌奖”大赛举办

10. [音乐杂谈] 一味独自操琴,能不能具备乐队意识?

本文来源:https://www.yueqiquan.com/a4288.html

「民族声乐,能否突破“千人一腔”」相关内容

「民族声乐,能否突破“千人一腔”」相关专题

其它栏目

也许您还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