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动态

当前位置: 乐器圈 > 行业动态 > [行业动态] 合唱怎能“一头热”

[行业动态] 合唱怎能“一头热”

时间:2015-04-13  2015-04-13  行业动态  手机阅读

  最近,笔者受邀欣赏了几场合唱音乐会。音乐会上,国内国外的合唱名团都拿出看家本领、保留曲目,演唱者和声默契、表情到位,一时仙乐飘飘,好不精彩。可是,观众反应远不如表演者热情投入,呈现出台上动若脱兔、台下静若处子的强烈对比。要说大家是在安静欣赏倒好,但显然部分观众是因无法“入境”欣赏而心思涣散。音乐会后,笔者询问了数位观众的感受,或曰:“唱得好,动听,就是有点儿乏味。”或曰:“小时候在学校合唱队时挺带劲儿的,现在作为听众,感觉听合唱不如参与合唱有意思。”一位有过万人合唱经历的观众说:“唱的人少了点儿,还是《黄河大合唱》这种群唱震撼人心。”

  如此反应,笔者认为,这与合唱在我国的发展情况有关。在我国,合唱更多地是以一种大众文艺、群众活动的面目出现。除了专业人士外,喜欢在音乐厅正襟危坐地聆听合唱团体专场演出的国人少之又少。数年前,在点评中国合唱团在世界合唱比赛上的失利时,艺术家郑小瑛就曾说过,由于缺乏合唱专业训练,中国参赛队“热情可嘉,专业不足”。参赛团体的团员尚且如此,作为观众的业余爱好者的情况可想而知。

  在西方,有“合唱是任何教育工作都无法替代的重要形式”的说法,强调的是合唱作为一种基础教育的重要作用,其中包括音乐教育和德育等多方面内容。笔者以为,合唱的社会功能在我国得到了一定重视,但其作为音乐基础训练的意义和作为艺术的审美价值却被相应弱化。贯穿于我国绝大部分中小学合唱训练的观点,主要是通过合唱培养集体价值观和协作的团队精神,强调其德育功能而非专业的音乐训练作用。所以,在很多人的观念里,小学里甚至是中学里的合唱根本就不能算是艺术行为,而是一种跟打篮球差不多的集体活动;中老年人喜爱合唱,却大多只爱参与群唱,兴奋点在于体验合唱时的激情澎湃和与人沟通的协作之妙,不少人更将合唱视为一种结交朋友的社交方式……这种片面利用合唱的社会功能的做法,一方面使得合唱“重在参与”的重要特征得到极大实践,另一方面却也导致大部分合唱停留在聚会怡情、唱齐即可的层面。正是因此,才会出现笔者上文中所说的那一幕:能真正享受合唱艺术魅力者,或许都在台上,成了“剃头挑子一头热”。

  依笔者看,要改善这种状况,就需要在继续发挥合唱作为群众文艺活动等社会作用的同时,突出合唱本身的艺术审美价值,做到左手“阳春白雪”、右手“下里巴人”。尤其是在青少年音乐教育的课程、训练中,在逐步加强教育、训练的专业性的同时,应该更加注意从艺术审美的角度来阐述、介绍合唱,令参与者与观众认识到合唱作为一门艺术而不仅仅是一种集体活动的魅力。(来源:中国文化报/作者 翩翩)

「合唱怎能“一头热”」相关文章

1. [行业动态] 合唱怎能“一头热”

2. [钢琴教程] 怎样看待当代中国的“钢琴热”?

3. [演出资讯] 高雅艺术也能“管饭”

4. [音乐杂谈] 民乐演出能不能“秀”肢体

5. [手风琴教程] 手风琴也能“揉弦”?

6. [演出资讯] 中国戏曲学院支持二人台艺术 “一院两基地”康保挂牌

7. [演出资讯] 龚天鹏月底南京奏响“一个人的交响乐团”

8. [行业动态] “一条路”青年舞蹈家傅小青舞蹈作品专场晚会举行

9. [行业动态] 正乙祠“一池波”奏响新雅乐

10. [行业动态] 岳阳县“一元剧场”:乐的不仅是观众

本文来源:https://www.yueqiquan.com/a5799.html

「合唱怎能“一头热”」相关内容

「合唱怎能“一头热”」相关专题

其它栏目

也许您还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