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动态

当前位置: 乐器圈 > 行业动态 > [行业动态] 秦腔流派急需抢救性传承

[行业动态] 秦腔流派急需抢救性传承

时间:2015-04-13  2015-04-13  行业动态  手机阅读

  近日,陕西省“文华奖”秦腔电视大赛复赛正在紧张进行,西安易俗社优秀演员、“刘派传人”王宏义将秦腔大师刘毓中先生的唱腔做派展示得相当地道。“刘派的老生唱法极少有人能完整地继承,十几年了,我还是第一次见到将刘毓中先生唱腔风采表达得如此到位的好苗子,他对传统秦腔艺术孜孜以求的精神确实值得称道,值得后辈年轻演员学习。”原易俗社社长、著名剧作家冀福记对记者说。

  刘毓中是秦腔“刘派”老生的创始人,主演的秦腔电影《三滴血》《火焰驹》红遍大江南北,京剧艺术家马连良曾称其表演为一绝。可是,老先生1982年以82岁高龄去世,仅留下惠昆华、郭保华、王保易、王君秋、桑梓等弟子,如今他们也都年过七旬无法登台。十几年来,刘派的经典戏几乎断了根,在舞台上极为罕见。

  王宏义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对刘派艺术的日渐消失表达了自己的担忧:“时间太紧迫了,我都没有见过刘老先生,只能在他的亲传弟子身上学些东西。可如今,我的老师们也快走不动路了,我的后辈学生也只有零星几位票友和大学生戏迷,将刘老经典剧目系统传承下来的任务还十分艰巨。”

  因为一直仰慕刘派艺术,王宏义不仅登门向刘老的弟子们学戏,还反复观看刘老留下的音像资料,如今刘老的十几出代表剧目如《烙碗计》《三滴血》《祭灵》《释放》等他几乎都能演。王宏义表示,其实无论在城市还是乡下,戏迷们最渴望看到老剧目,可许多经典传统剧目无人继承,这是秦腔传承面临的最大难题之一。

  人走戏尽是秦腔的悲剧

  秦腔流派的艺术创造力非常独特,其中蕴含的价值的确难以估量。冀福记觉得,一个艺术家倾尽一生心血创造的艺术风格经过多年磨合、千锤百炼,对人物表情、神态、内心的刻画已至炉火纯青的境界,极富生命力和艺术魅力,后人不继承,导致人走戏尽,这是秦腔的悲剧。

  在许多不愿透露姓名的秦腔演员眼中,京剧流派没有断代,可秦腔流派几乎已经断代了,“即便是咱们想做些秦腔音配像的基本抢救,却连个像样的配像演员都找不来。”秦腔流派没有形成氛围,演员们也都很茫然。再者,急功近利、吹捧压倒了遵循艺术本身的现象一直存在着。曾有位知名秦腔演员多年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继承他人与我何干?我就要唱我自己风格。”但是如此缺乏积淀与积累,表演剧目剧种散乱,没有统一的风格与特色,导致如今秦腔演员难以自成一派。

  王宏义坦言:“如今,咱们在灯光、舞台、音响、扮相、化妆等外在方面肯定比几十年前条件好多了,但人物内在的表情、唱腔、刻画功力方面,和几十年前的老艺人实在比不得,还有很大差距呢,我学刘派也只是刻苦而已,要走的路还很长。”

  这次,王宏义出演刘派经典剧目《烙碗计》亮相全省“文华奖”秦腔电视大赛复赛中,中断十几年的刘派剧目重现舞台,王宏义精湛的表演、对人物内心准确的把握,赢得大赛评委的高度评价,截至目前,得分位居榜首。不少戏迷更是非常激动:“原来秦腔须生的甩发、胡须、水袖这么完美。”著名编剧王小康觉得,这样的戏看起来有深度,刻画了人物的内在,在继承传统秦腔的路子上走对了。冀福记认为:“这种现象值得我们反思,这就是秦腔流派传承的魅力。现在的戏迷审美意识提高了许多,再不是听段好唱腔、耍个绝技就能满足他们的时代,他们要看到声情并茂、人物内心表达细腻的东西。”(西安晚报)

「秦腔流派急需抢救性传承」相关文章

1. [行业动态] 秦腔流派急需抢救性传承

2. [行业动态] 西藏自治区15名传承人入选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单

3. [小闷笛名曲] 云南省楚雄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大过口歌舞之乡小闷笛传承人杨从生

4. [行业动态] 上海音像出版社抢救经典戏曲

5. [行业动态] 蒙藏维回朝壮彝冠军歌手争霸赛:抢救民歌

6. [行业动态] 歌手桑名正博因脑出血陷入昏迷被送往医院抢救

7. [二胡教程] 世界音乐瑰宝《二泉映月》抢救纪实——访阿炳旧友黎松寿教授

8. [古筝教程] 要重视榆林小曲和榆林筝的挖掘、抢救、普及、提高工作

9. [行业动态] 甘肃秦腔传承基地“77·演艺工场”春节前投用

10. [板胡名曲] 西安秦腔剧院《秦腔名家唱段选》01 陈百甫板胡主奏

本文来源:https://www.yueqiquan.com/a4618.html

「秦腔流派急需抢救性传承」相关内容

其它栏目

也许您还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