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动态

当前位置: 乐器圈 > 行业动态 > [行业动态] 三问昆剧名家:昆剧传承与未来

[行业动态] 三问昆剧名家:昆剧传承与未来

时间:2015-04-13  2015-04-13  行业动态  手机阅读

  这是一个不可复制的群体。

  他们被人尊称为“大熊猫”,因为他们是珍稀难得的“国宝”。他们一生致力于传承发扬昆剧艺术,延续“百戏之祖”的艺术生命,并把这一中国最古老的戏曲艺术推向了一个高峰,影响远播至海外。

  他们是新中国各地培养的第一代和第二代昆剧演员中的佼佼者,成长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师从昆剧“传字辈”老艺人。他们经历过昆剧艺术和戏曲艺术的黄金期,也见证了台上演员多于台下观众的凄凉时日。当昆剧艺术被联合国列为首批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昆剧艺术日渐回暖,年轻观众也开始涌入剧场,这群“大熊猫”依然“宠辱不惊”,演戏、创作、培养学生,继续他们今生的艺术使命。

  如今,这些“大熊猫”大多已年逾六旬,不少甚至已过古稀之年,他们依然活跃在昆剧舞台,但登台演出的机会已经日渐减少。在今年的“名家名剧月”上,“兰韵正浓——昆剧国宝艺术家专场”邀请了15位当今最为顶尖的昆剧表演艺术家,除了浙昆的小生艺术家汪世瑜因脚伤不能如约前来,其他14位老艺人将联袂登台,在3月23日分别进行一场折子戏专场和演唱会专场。如此齐全的“大熊猫”聚会,几乎“前无古人”,也是昆剧界难得的盛事。

  “名家名剧月”今天将正式在东方艺术中心拉开大幕。在这个时候,早报采访了这些“大熊猫”,让他们各自回答了3个问题,这些问题,有关昆剧艺术的传承和发展,关于昆剧传统的价值,也涉及昆剧的未来。虽然这些艺术家一生都在思考和回答这些问题,但今天,把这些答案铺陈在一起,或许会是一个对后人颇有深意的小小档案。当昆剧的第三代、第四代、第五代有一天也开始思考这些问题,在这个答案集里,他们或许可以看到前辈艺术家的态度,有所参考、有所借鉴、有所帮助。

  对于参与“名家名剧月”的所有艺术家和剧种而言,这些答案也同样具有意义。这些答案也许并不系统,也许只是个人所见。但戏曲,不正是一门充满个性的艺术?一个出色的戏曲艺术家,完全有可能影响这个剧种的命运。当这些“大熊猫”在影响和改变昆剧命运的同时,我们希冀从他们的思考中,找到关于戏曲未来的一些方向。

  【提问壹 有人说昆剧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既然是遗产,就应该原封不动保存,尽可能忠实地保持、复原,对此你怎么看?】

  王世瑶:昆剧和出土文物是有所区别的

  昆剧既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那它就和那些物质文化遗产、那些出土文物是有所区别的,它是依附于舞台而存在的。不同时代的演员,他对于角色的理解也是不同的,一出《游园·惊梦》,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演法。此外,昆剧之所以还能存活在舞台上,而不是被放进博物馆陈列,最主要的还是因为它有观众。昆剧的表现形式要符合不同时代观众的审美需求。

  王芝泉:梅兰芳老前辈也在与时俱进

  人们肯定昆剧是好的,需要保留,但并不是一定要原封不动地保存。就比方说梅兰芳老师,同样一出戏,早期和后期的演绎,包括服装等细节也有不同,同样觉得非常美,这说明老前辈也在与时俱进。我认为古老剧种也要跟着时代走,让年轻人看了喜欢,不要像从坟墓里出来的古董。

  计镇华:昆剧最好“少动”但并非“不可动”

  对于昆剧而言,最好是“少动”,“遗产”这个词,并不是说从此昆剧是不可动的,而是它被评为“遗产”后,政府和民众开始关注它,给予它更多支持,但对于艺术而言,却绝不能静止。每个演员在演出的同时,要对昆剧的折子戏进行升华和提高,把它最有价值的地方发挥到极致。昆剧最有价值的东西就是它的唱腔、声音、曲牌,这些非但不能破坏,还要保存、挖掘和升华。一味的老腔老调并不一定就是好的,最主要的还是要做好技艺的结合,除了四功五法之外,还要结合个人的角色体验,这样才能最好地把人物形象展现在舞台上。

  刘异龙:将那些不符合时代审美的东西除去

  我们向“传字辈”老师学戏的时候,也不是原封不动。毕竟,剧本是书上的,昆剧却是活生生在舞台上演出的。昆剧“难改”,而且改的时候又不能“瞎改”。要适合时代的潮流、观众的审美和当下的政治气氛,比如《借茶·活捉》,在当时被认为是色情戏、恐怖的戏,但我在整理剧本之后,觉得这个故事的“美”应该在于阎氏对张文远的念念不忘,讲的是人鬼情,所以,我就将它重新改编,受到观众欢迎。每个剧种有每个剧种的精华,将那些不符合时代审美的东西除去,这才是最正确的做法。

  张世铮:一切创新必须要以传统为基础

  首先这个题目比较大啊,昆剧的保护不能放松,当然创新要跟上时代的发展,不断地创新,保护和创新都要抓,但是一切创新必须要以传统为基础,要立足于深厚的传统的基础上,继承传统的东西然后再谈创新。

  张洵澎:要尽快地基本上原封不动地传下去

  我们这一代也就是1950年代的第一代,再不传承下去,就要老啦,我现在已经73岁了。要尽快地基本上原封不动地传下去。有些东西比如说剧本、文字有些不合适,要小修小改,毕竟年代不一样,否则戏没有新鲜感。昆剧本身就不封闭,很多的戏都经过了第一代、第二代在原基础上合情合理地进行创新、丰富。比如说以前昆剧演员都是男人,旦角也由男人扮演,后来有了女性来扮演,就要运用女性的手段来将女性的特点、女性美表现出来。要加入现代人的手段,但是万变不离其宗,所要做的都是让戏更加美化。

  张继青:尊重传统,保留剧种特点

  我觉得还是尊重传统比较好一点。白先勇的《牡丹亭》就是在老的基础上,重新在服饰灯光上进行了包装,这样就能把传统衬托得好一点。另外,我自己也演过一版《牡丹亭》,也是完全传统的,但在音乐配器上有一些新的东西。对表演和人物也都有帮助。总之,昆剧不能搞改头换面,无论怎样发展都要有原来的特点和风貌,不能让别人一看就觉得和其他剧种没有区别,要保留剧种的特点。

  张铭荣:要保持它的根

  昆剧是中国古典音乐与文化的结晶,是戏曲艺术较早的剧种。我们这一辈从小学习昆剧,长期进行演出,在学习、表演的过程中不断想要有所突破。我认为保存昆剧这一遗产,就是要保持它的根,任何事物的发展都要有根。昆剧有着如此悠久的历史与发展过程,不论是剧本、表演还是音乐,各方面都已发展相当成熟,有着牢固而深厚的根基。但是时代在前进,观众的欣赏眼光也在进步。五六百年前的昆剧不会像现在节奏这么快,表演环境也不同。过去的戏闹场、渲染、铺垫的前戏较多,但如今的观众要求开门见山。最早的《牡丹亭》有五十多出,一个星期也演不完,剧本不改不可能啊。

  张静娴:每个时代都会有它的积累

  其实国家和政府从1950年代开始就有所行动,把失散在各地的传字辈老师聚集起来,拯救和培养昆剧。2001年昆剧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后,我们更有荣誉感,很振奋,也感到肩上多了一份责任。

  昆剧是老祖宗传下来的立身之本,继承当然是重点,可是现在的社会环境和当时昆剧兴盛时期不能同日而语,所以会有所创新。昆剧是活态艺术,除了曲谱,在表演上谁都不可以也没有资格说是原汁原味。从传字辈老师开始就在调整,去芜存菁,不断适应环境和观众。我认为应当保留昆剧最本真的东西,不要去为了变而变,但是也不能很人为地去把继承和创新隔开,因为它们本身就是相互渗透的。

  没有尝试就没有更宽广的视野和眼界。每个时代都有积累,我们也想在祖祖辈辈传下来的家当上留下一点我们这代人的印记。有些折子戏是我们这代创作出来的,经过多年的舞台实践,希望可以被传承下去。

  岳美缇:一个艺术形式必须符合时代的审美发展

  昆剧的经典,都是一代代传承下来的,它的古典性、音乐、文辞,是昆剧最本质的东西。但一个艺术形式,它必须符合时代的审美发展。如果不改,那就是文本上的艺术,和唐诗宋词没有区别,是用来给人读,而非演来给人看的。就拿汤显祖的《牡丹亭》而言,后来的冯梦龙也将其改过以后进行上演,而我们现在演的《西厢记》,也是后来大家所说的“南西厢”。因此,只有得到观众的认可,这才是一个成功的作品。

  胡锦芳:每一代人都在加进新鲜血液

  有人这样说,不能说没道理,尽可能地保持复原是对的,比方说唱腔,唱腔是昆剧的灵魂,还有载歌载舞的表演形式也是昆剧的一大特色,这些都不能动太多,而且能保存到今天的也一定是最优秀的精华。但审美在变化,每一代艺人也在不断给精华剧加进自己的新鲜血液。原封不动保存下来的文本大多都属于精品,但是特别原汁原味也有可能在现在看来欠缺表现力,所以我们要用不断革新的表演去丰富它,包括在情感处理等各种方面。

  梁谷音:剧本和唱念最好不要动

  戏曲以人为传,不可能一成不变,它是“活的”,不然就不叫非物质遗产了。昆剧最大的特色是文本,剧本和唱念最好不要动,其余的由各人演各人的风格。

  蔡正仁:所谓的“原封不动”等说法本身就值得商榷

  这个问题要看你怎么看,其实现在已经看不到原封不动的遗产了,所以所谓的“原封不动”、“原汁原味”等说法本身就值得商榷。我们以前跟老师学习,是继承了老师的“遗产”,但这些表演方式也已是经过了他们的发展而来的,他们的老师通过口传相授把昆剧教给了他们,在这个其中是肯定有改变的。昆剧是经过了各代艺人的传承才形成了现在的遗产,没有人知道它最原本的模样,所以不存在原封不动保存之说。可以说一出戏基本保留了原本的风貌,在本体上没有进行伤筋动骨的修改。昆剧一定要发展创新,也不可避免要创新,但是不能毫无根据地乱改。

「三问昆剧名家:昆剧传承与未来」相关文章

1. [行业动态] 三问昆剧名家:昆剧传承与未来

2. [行业动态] 名师名家齐聚东莞探讨民歌传承与发展

3. [行业动态] 第二届“辽宁戏剧教育现状与未来发展论坛”在沈音艺术学院召开

4. [古琴教程] 黄树志从琴弦探讨古琴过去、现在与未来的发展路

5. [行业动态] 北京京剧传承之旅全球巡演启幕

6. [行业动态] 京剧传承:从手把徒弟到“音配像”

7. [行业动态] 艺术院校长热议传统音乐的传承与发展

8. [行业动态] 中国-东盟传统文化传承与传播论坛在南宁举行

9. [二胡教程] 二胡曲赛马两个版本的传承与传播

10. [古筝教程] 古筝演奏技巧的传承与沿革

本文来源:https://www.yueqiquan.com/a4756.html

「三问昆剧名家:昆剧传承与未来」相关内容

其它栏目

也许您还喜欢